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69.152
  • 學位論文

辛棄疾之自我探求──以稼軒詞人物意象為例

Hsin Ch'i-Chi’s Self-Exploration: using figure images in Jia-Hsuan Ci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 劉少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辛棄疾之自我探求──以稼軒詞人物意象為例》,論文的核心關懷在於,探討稼軒詞中人物意象,如何呈現辛棄疾尋求自我安頓的生命歷程。稼軒詞中的人物意象,大多來自典故。辛棄疾在詞中大量用典之現象,究其成因,既受時代環境和詞史發展脈絡影響,亦有來自創作者的內緣因素。此內緣因素即是辛棄疾自我實踐面臨困難,以詞中人物為典範、師友,反思自我之生命抉擇。論文分為五章,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在詞中廣泛用典始自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更加以拓展。針對稼軒詞中的人物典故和意象此一課題,回顧當前研究成果,指出一個尚未充分受到重視的現象。那就是在辛棄疾長達四十年的作詞生涯裡,在各個生命階段,偏好使用的人物意象類別不同,甚至對同一人物的評價,有前後不同時期的轉變。循此揭示本論文所欲探討的重心:為何有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具有何種意義,是否能反映辛棄疾作詞當下的生命情境乃至縱貫的心路歷程?此外也說明本論文的結構。 第二章以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背景為開端,呈現他恢復故土的主觀意願受到南宋外在環境限制,因而壯志難酬,深感困頓無奈。這份壯志與困頓之情,即透過稼軒詞中的英雄志士呈現出來。換言之,英雄志士乃是稼軒詞的人物意象中,最直接切近地反映出辛棄疾之生命特質與人生追求的一類。辛棄疾對於失意的志士,由同情轉為反省,此現象展現他超越困境、自我提振的用心。而晚期稼軒詞頻頻出現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則透露辛棄疾壯志無成的悵恨之情。 第三章主要目的在於指出,稼軒詞中的飲酒之人,代表辛棄疾在困境中的一種應對態度。稼軒詞中最常用的飲酒之人屬魏晉名士,象徵他與現實對立,藉酒釋放自我以與現實抗衡、反撲困境的精神。此種對立與反撲,在辛棄疾家居帶湖時期所作的詞篇中鮮明可見。隨著他年歲增長與仕途起落,飲者蘊含的自我與外在之關係由緊張稍趨平和,反映辛棄疾面對困境,內心漸有餘裕的一面。 第四章探討稼軒詞中另一類人物意象──處士。處士象徵辛棄疾面對困境的另一種態度。辛棄疾借重「知機」和「樂道」的思想內涵,以理性疏導一己困頓之情志。辛棄疾早期任官江淮兩湖與家居帶湖時,對於處士尚不甚契合,任官福建以後,對處士的情意轉趨認同、親近。他最為欣賞、引以為起居吟遊伴侶的,即是陶淵明。縱觀各個時期,辛棄疾用以自喻的人物類型,主要經歷如下變化:由失意的志士變為飲者,再轉為處士。此變化軌跡意味著他面臨現實壓抑,由深陷困頓不能開解,變為強烈衝撞排拒,再轉而試加接納、卻又不免遺憾的整體過程。 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成果,並提出延伸展望,包含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如何幫助辛棄疾安頓自我,以及稼軒詞中未能見到辛棄疾全然安頓,與他選擇以詞體做為抒寫情志的主要文體是否有所關聯。

並列摘要


《辛棄疾之自我探求──以稼軒詞人物意象為例》,論文的核心關懷在於,探討稼軒詞中人物意象,如何呈現辛棄疾尋求自我安頓的生命歷程。稼軒詞中的人物意象,大多來自典故。辛棄疾在詞中大量用典之現象,究其成因,既受時代環境和詞史發展脈絡影響,亦有來自創作者的內緣因素。此內緣因素即是辛棄疾自我實踐面臨困難,以詞中人物為典範、師友,反思自我之生命抉擇。論文分為五章,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在詞中廣泛用典始自北宋蘇軾,南宋辛棄疾更加以拓展。針對稼軒詞中的人物典故和意象此一課題,回顧當前研究成果,指出一個尚未充分受到重視的現象。那就是在辛棄疾長達四十年的作詞生涯裡,在各個生命階段,偏好使用的人物意象類別不同,甚至對同一人物的評價,有前後不同時期的轉變。循此揭示本論文所欲探討的重心:為何有這些變化?這些變化又具有何種意義,是否能反映辛棄疾作詞當下的生命情境乃至縱貫的心路歷程?此外也說明本論文的結構。 第二章以辛棄疾的生平與創作背景為開端,呈現他恢復故土的主觀意願受到南宋外在環境限制,因而壯志難酬,深感困頓無奈。這份壯志與困頓之情,即透過稼軒詞中的英雄志士呈現出來。換言之,英雄志士乃是稼軒詞的人物意象中,最直接切近地反映出辛棄疾之生命特質與人生追求的一類。辛棄疾對於失意的志士,由同情轉為反省,此現象展現他超越困境、自我提振的用心。而晚期稼軒詞頻頻出現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則透露辛棄疾壯志無成的悵恨之情。 第三章主要目的在於指出,稼軒詞中的飲酒之人,代表辛棄疾在困境中的一種應對態度。稼軒詞中最常用的飲酒之人屬魏晉名士,象徵他與現實對立,藉酒釋放自我以與現實抗衡、反撲困境的精神。此種對立與反撲,在辛棄疾家居帶湖時期所作的詞篇中鮮明可見。隨著他年歲增長與仕途起落,飲者蘊含的自我與外在之關係由緊張稍趨平和,反映辛棄疾面對困境,內心漸有餘裕的一面。 第四章探討稼軒詞中另一類人物意象──處士。處士象徵辛棄疾面對困境的另一種態度。辛棄疾借重「知機」和「樂道」的思想內涵,以理性疏導一己困頓之情志。辛棄疾早期任官江淮兩湖與家居帶湖時,對於處士尚不甚契合,任官福建以後,對處士的情意轉趨認同、親近。他最為欣賞、引以為起居吟遊伴侶的,即是陶淵明。縱觀各個時期,辛棄疾用以自喻的人物類型,主要經歷如下變化:由失意的志士變為飲者,再轉為處士。此變化軌跡意味著他面臨現實壓抑,由深陷困頓不能開解,變為強烈衝撞排拒,再轉而試加接納、卻又不免遺憾的整體過程。 第五章為結論,總結上述成果,並提出延伸展望,包含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如何幫助辛棄疾安頓自我,以及稼軒詞中未能見到辛棄疾全然安頓,與他選擇以詞體做為抒寫情志的主要文體是否有所關聯。

參考文獻


一、稼軒作品與相關專著
朱德才、薛祥生、鄧紅梅編著:《辛棄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
林淑華:《辛棄疾全詞索引及校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吳則虞:《辛棄疾詞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鄭騫:《稼軒詞校注附詩文年譜》,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