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瞭解台灣北部海域春季鯖科魚類仔魚的初期成長,本論文(1)利用耳石判定仔魚之日齡及回推孵出日和產卵場、(2)推估鯖魚仔魚之初期生長、(3)以發育之不對稱性評估鯖魚仔魚所經歷的環境在發育過程留下的記錄。自1999年至2001年於海研二號(R/V Ocean Research Ⅱ)拖圓形仔魚網或雙平行之Bongo網,初步鑑定為Scomber者成為本論文之基本材料。總共取得113尾花腹鯖及168尾白腹鯖,其中可供完成耳石製備,並可判讀其日齡之有效樣本花腹鯖為107對,白腹鯖為93對。挑取的耳石為扁平石(sagitta),經將11個特徵點及各日齡位置座標數位化後,計算其日輪距和Procrustes distance,以及利用生物截距法對應輪寬算出體長,套用Gompertz算出三個成長參數。 本實驗獲得,宜蘭灣及東北海域為花腹鯖及白腹鯖的產卵場,春季產卵期集中在三月和四月份。白腹鯖孵出日較花腹鲭早,在三月已有部分孵出,並延伸至四月,花腹鯖則主要在四月。白腹鯖之稚魚在三月未發現,而花腹鯖之稚魚則在四月出現。經計算兩種仔魚之Procrustes distance以反映其發育上之不對稱性得知,白腹鯖仔魚所面臨的生長環境較花腹鯖不穩定,可能與三月份時之表水溫較低有關。耳石日輪之增長,花腹鯖約為3.5 (um d-1),而白腹鯖為4.7 (um d-1)。體長對耳石之關係皆可以用直線式加以描述。花腹鯖之體長日成長依階段而分,為0.199-0.620(mm d-1),而白腹鯖為0.222-0.75(mm d-1)。以套適Gompertz function而得的成長係數來看,花腹鯖四月成長較三月好,白腹鯖三月成長較四月好。且在三月和四月份花腹鯖仔魚出現最適溫較白腹鲭高。花腹鯖為暖水性魚種,白腹鯖為冷水性魚種。2000年三月份在台灣東北海域1220E處,有一鋒面存在,花腹鯖分布在鋒面的右側,無法到達台灣海峽。四月份在彭佳嶼附近有一明顯的冷渦(eddy),仔魚多集中在此處。並因大陸東海南側的表水溫回升,鋒面減弱,使得花腹鯖可被反流傳送至海峽的區域。白腹鯖則從大陸沿岸南下至台灣海峽產卵和沿著鋒面邊緣南下至台灣東北海域產卵(1220E, 25.50N)。台灣海峽處的仔魚出現頻率最高的溫度皆低於台彎東北海域仔魚的出現頻率最高的溫度,明顯分為兩個產卵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