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34.0
  • 學位論文

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

From Dirty to Purity: The Concept of Decline of Dharma and Women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指導教授 : 周伯戡 李貞德

摘要


本論文從君主、教團、婦女三個面向探討五至七世紀間的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因此三者在佛典中一向被認為是令法衰滅的主要因素。佛教傳入漢地後,因為傳譯佛典中的法滅預言,以及當時君主毀預、教團猥濫和兩者間的結構性緊張,使得法滅的危機感在此期間達到高峰。在此過程中,君主或以大乘佛典中的法末付囑國王之說,以護法聖王自任自辯,也不時以此作為沙汰破戒僧、干預教團自主、迫其致拜服屬的說辭。教團則既望聖王護法,卻又無法避免君主弘護下僧團漸趨怠惰腐敗、因貪利養而出家,終致招來王者干預破毀的厄運。在許多佛典的法滅預言中,法滅即在此一難以避免的惡性循環中發生,佛典裡聖王護法和惡王毀法的兩極形象和行事對照,在現實上實有難以化解的矛盾和緊張。佛典內部,也是有的主張王者沙汰懲治破戒僧方為護法,如《涅槃經》、《勝鬘經》,有些卻以此為毀法,如《仁王經》、《大集經•月藏分》。而教團這方,其於法滅的回應各式各樣,或依舊寄於君主弘護,在其贊助下整頓教團、編纂經錄類書,追述聖賢言論典範,或遠隔王臣親附,駁斥抗辯王力毀預之圖。然不論其於王力護毀態度如何,兩方在修學持戒上皆有強化的傾向,而淫戒又是其中特予防隔的焦點,藉此期使僧團免於墮落與傳承中絕,亦稍免於王力毀預,令法住世。 至於婦女信徒,自大愛道出家一開始,雖在女身染汙垢穢的觀念下,就蒙受令法不久的預記,但佛教看待女身和女性修行可得境界的觀點,也隨著部派分裂和大乘出現,不斷發生改變,並據此對之前的女身觀加以融攝、批判。佛教從最早說女身染汙垢穢,有五事不得(即有五種最高的修行境界無法得到),逐漸又在此前提下,發展出予其出路的轉女身說。進入大乘以後,在空觀基礎上也出現無男無女相之說,還有結合般若空慧和菩薩慈悲精神發展出來的菩薩方便示現女身說,以及同樣在菩薩空慧慈悲和佛性論之基礎上出現的女身成佛說。這些佛典內部不同的女身觀,並不如前輩學者研究所描繪的那樣,呈現一種直線進步的發展,儘管後出的女身觀有時會駁斥、否定前說,但多數卻是並存一典,互不相涉,有時則相互融攝涵納。在此情況下,何種女身觀得到凸顯,全視佛教所處時空環境中的詮釋而定。在五至七世紀,各類佛典一時並傳的中古漢地,適逢法滅將臨的憂懼。在此背景下,君主和教團對法滅的認知和回應,或多或少影響了女眾對其身體的看法及其信仰處境。此期間內,除有武曌以佛、菩薩慈悲方便示現女身之說稱帝,以及墓誌因其文體和傳主所屬階層,而多見積極肯定之女身觀外,不少婦女信徒所持之觀念,則以女人身穢、有待轉身為主。此一現象,我認為與當時漢地在法滅背景下,僧侶對佛典女身觀的詮釋、對女眾的防隔,和對持守八敬法、以免法滅的強調,還有具法末惡世思想的《法華經》與彌陀淨土信仰的盛行,有最為密切的關連。

關鍵字

法滅 三時 正像末 護法 女身觀 婦女信仰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李玉珍 《唐代的比丘尼》,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新史學》7.4(1996.12): 199-221。
〈佛教譬喻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10.4(1999.12): 31-65。
李建民 〈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2(2005): 249-314。
〈婦人媚道考――傳統家庭的衝突與化解方術〉,《新史學》7.4(1996): 1-32。

被引用紀錄


劉牧菁(2014)。一生知向何人家:以洛陽為中心的唐代女性生活〔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462
簡凱廷(2008)。著為累根:嘉祥吉藏經解體系的理論預設及其詮經方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0253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