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風化表土層及黏土質崩積層之崩塌,機制多為先產生張力裂縫,當裂縫深度及長度發展至一定時,便發生大規模塊體滑動,故張裂縫的長度及深度可決定崩塌量體的大小,若能掌握張裂縫發展特性及塊體滑動模式,便能針對此類崩塌作有效之崩塌量體預估及整治工程。在此類崩塌地調查中,除了解地質材料及構造為風化岩體、崩積土層或剪裂帶等,也應了解在邊坡坡趾處是否有受侵蝕,造成邊坡不穩定等促崩因子。 本研究主要利用個別元素法之模擬軟體Particle Flow Code(PFC)模擬具凝聚性材料,坡趾受到河流侵蝕,造成邊坡不穩引發滑動之發展過程,並加以探討。前人研究已針對低凝聚性材料作物理模型試驗,分別探討下切及側蝕對邊坡的影響,並於下切及側蝕試驗中,加入侵蝕方向與坡向夾角的變因加以探討,夾角變因含有90度及45度。將物理試驗結果記錄統整比較,包含裂縫長度、裂縫種類及裂縫位置。 數值模擬中,先以理論解為模擬目標,進行微觀現象之觀察及張裂縫形成機制之判釋,初步成果為坡趾滑動面產生後,坡頂再產生張裂縫,最後坡體整塊滑移。再以物理試驗為模擬目標,將裂縫發展等物理量及運動行為大致吻合物理試驗後,探討下切力量大小,下切力量包含侵蝕作用力與搬運作用力,對裂縫發展及塊體分離影響。比較同時有侵蝕作用力及搬運作用力,與只有侵蝕作用力兩者差異,結果顯示前者裂隙連通度、分離塊體大小、崩落量體及崩崖位置皆高於後者。比較分階下切與一次下切兩者差異時,在只有侵蝕作用力且下切深度相同的情況下,前者對坡體之擾動會較小。並探討侵蝕形狀對崩塌範圍影響,侵蝕形狀包含侵蝕岸及堆積岸,整體觀察堆積岸造成之崩塌範圍會大於侵蝕岸。 未來可應用至現地案例,石門水庫砂崙仔崩塌地,重現其初始邊坡失穩至崩塌堆積發展過程,觀察崩塌過程及堆積樣貌,了解崩塌運動機制後,作不同下切深度之模擬,探討下切深度對裂縫發展、崩塌範圍及產狀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