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35.203
  • 學位論文

殖民地博物館與「他者」意象的再現—三個日本殖民地博物館的分析比較

Colonial museum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others

指導教授 : 胡家瑜
共同指導教授 : 謝繼昌

摘要


當代人類學的研究發展,不再侷限於傳統的田野方法或研究主題。越來越多人類學者關注自身所處複雜社會之各式的文化現象 ,從不同層面求得對文化與文化再現的了解。本論文的研究是將博物館視為一種社會文化的產物、 社會文化現象的反映,透過二十世紀初期三個日本殖民地博物館的分析比較,討論殖民、博物館與他者再現的關係。 這三個殖民地博物館是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之間,日本在臺灣、朝鮮、滿州三個主要殖民地與佔有地所興建的殖民地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不僅是殖民者在當地所興建的第一座現代博物館,更重要的是它們都由殖民地的最高統治中心隸屬管轄,包括由臺灣總督府興建管轄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朝鮮總督府座下的「朝鮮總督府博物館」,以及隸屬南滿州關東廳政府的「關東廳博物館」,這些殖民地博物館的收藏與展示深受殖民者掌控。 首先,從三個殖民地博物館的研究,得以看出殖民者如何透過博物館的收藏與對他者的展示,合理化其殖民統治的目的。無論是宣揚殖民者的權威、對外宣稱統治權力或對內增強殖民教化,都企圖將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隱藏在知識殿堂之下。此外,當殖民者面對不同的殖民地與被殖民者,殖民者所使用的他者再現手法不盡相同。甚至「我群」與「他者」的區分也並非二元對立的區辨,其中的文化邊界亦非一成不變,而是一種流動的想像,可以隨著不同情境切割與重劃。然而,博物館內所展示的「他者」是被殖民者挑選的,殖民者透過博物館再現特定的「他者」是因為:掌握「他者」意味著掌握其「過去」,如此得以解釋「現在」。在殖民地博物館中,「他者」與「過去」是可以替代的。因此,殖民地博物館是以展示他者為主要目的。

關鍵字

殖民 博物館 他者意象 再現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olonial museum others representation

參考文獻


1997 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8:145-174。
2002 展示臺灣:一九○三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臺灣館之研究,臺灣史研究 9(2):103-144
1998 博物館與原住民。台北:南天。
1992a “World’s Fair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 the Ideology of Expo’86”, in Cannibal Tours and Glass Boxes:The Anthropology of Museums,pp111-131 UBC Press
1992b “Cannibal Tours,Glass Boxes,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in Cannibal Tours,Glass Boxes: The Anthropology of Museums。.pp132-139 UBC Press

被引用紀錄


蕭國邦(2010)。公共空間的意識形態印記─臺北新公園政治地景的權力流變〔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0.00334
陳郁茹(2015)。一個以「臺灣」為主體的敘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歷史意識〔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25022015090438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