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61.116
  • 學位論文

跨場域舞台的戲劇創作與轉化--陳守敬歌仔戲寫作技巧探析

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rama in Cross-field Theatre -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Chen,Shou-Jing's Writing Techniques in Taiwanese Opera

指導教授 : 林鶴宜

摘要


歌仔戲劇本從講戲大綱,到記載四句連對白的不完全腳本,再到戰後內台時期,開始發展擁有完整情節結構、唱詞對白、舞台指示的劇本,透露出歌仔戲此一劇種的日漸成熟。歌仔戲在電影、電視等新興媒體發展之初,甚至挾其廣受台灣民眾歡迎的威力,進入不同場域繼續發揮其影響力。 陳守敬是戰後「拱樂社」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劇作者,在內臺時期歌仔戲界紅極一時,其作品數量多,並具有跨越舞臺、電影和電視等不同場域的編劇經歷,其劇作在歌仔戲的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與重要性。 從陳守敬劇作寫作技巧的探析,一方面看到其保存紀錄了歌仔戲形成大戲以來的各項傳統,包括題材、曲調、丑行表演、韻白聲情、各項車鼓、技藝及其他劇種的表演身段……,另一方面也看到在內臺時期的歌仔戲吸納新題材、新曲調、新表演技藝的能力及其融鑄過程,更看到歌仔戲在吸納新表演方式後,對它自身敘述模式產生鬆動、語言興味產生改變的現象。而從舞臺跨越電影、電視場域後,更見到歌仔戲表演風格的轉變。陳守敬劇中保留記錄的,吸納融鑄的,改變更新的各項歌仔戲演元素,皆提供現代從事歌仔戲創作者及研究者,足以借鏡的經驗與豐贍的參考資料。 陳守敬劇作具有通俗性,反映出內臺時期台灣觀眾的興味、庶民的思想價值、歷史社會現象等,透過劇本他保留記錄著他所屬時代的歷史文化,而這些歷史文化與思想價值觀念,在台灣社會追求現代化、民主法治化的過程中,有的正面臨消逝危機,如台語語言的審美趣味,有的卻可能與現代社會價值觀產生衝突或扞格,如「人情義理」的社會運作準則與法治之間的衝突,透過回顧陳守敬劇作,也提供後人一個重新審視傳統思想與價值的機會。

參考文獻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劉美菁:《由劇團看高雄市歌仔戲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縣:學海,1990年。
司黛蕊:<從鬧劇到悲劇:胡撇仔戲與精緻歌仔戲的不同美學與歷史概念>,《台灣人類學刊》第3卷第2期,民94年12月。
施如芳:<歌仔戲電影所由產生的社會歷史>,《新聞學研究》第59期,1999年。
陳慧玲:<由胡撇仔戲的發展談外台歌仔戲與通俗文化的融合>,《台灣戲專學刊》第10期,民94年1月。

被引用紀錄


陳幼馨(2009)。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970
林奎章(2008)。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3028
王瓊枝(2011)。臺灣布袋戲《西遊記》表演文本分析及國小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31091
張主恩(2013)。廖和春編撰拱樂社內臺歌仔戲劇本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3-28052013124956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