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31.178
  • 學位論文

魏海敏當代京劇表演創作研究

A Study of Hai-Min Wei’s Performance Style in Contemporary Beijing Opera

指導教授 : 王安祈

摘要


中文摘要 魏海敏小學四年級即進入國立海光劇校,由於外型、資質的天生優勢,再加上後天的勤奮努力,不僅於劇校時期就經常擔任主角,1978年畢業後更在京劇表演佔了一席之地,從中累積了大量的表演經驗。然而1982年魏海敏在香港欣賞梅葆玖的演出時,梅葆玖詮釋腳色的細膩與深刻,讓魏海敏對京劇表演藝術有更深一層的體認,並於1991年拜梅葆玖為師,正式成為梅派弟子,學習梅派戲,奠定傳統京劇表演歸派學習的基礎。而在修習傳統表演藝術的同時,另一面嘗試新編京劇《慾望城國》的演出,從1986年到2006年,二十年的完整演出經驗,讓魏海敏跨足於傳統與現代之中,使魏海敏有別於其他京劇演員,在保有傳統京劇表演素養的根柢之下,又能秉持新觀念,晉身為創作者。新、舊經驗的交織與融合,在2003年《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有了一次成熟的表現,對於適逢兩方面技巧皆已達到成熟的魏海敏,「王熙鳳」恰好是融合「傳統京劇程式表演」與強調體驗「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實踐作品,讓魏海敏對於自身傳統學習與新編戲經歷的表演實力,更能融會的得心應手,對角色的塑造有了深一層的體認與更清楚的輪廓。2006年的《金鎖記》,魏海敏面對「曹七巧」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角色,這時她的創造已是融會自己的學習背景、表演經驗,甚至是人生閱歷,成熟而動人的詮釋「曹七巧」。她創造出京劇舞台上獨有的曹七巧,從2006年的首演到2008年第三度演出,魏海敏突破性的詮釋,提升京劇表演的細膩與深刻,將京劇傳統的基礎自然融入在她的演技之中,曹七巧的成功讓魏海敏登上另一個高峰。 梳理一脈而下的論述、分析,可知魏海敏此階段體現的不僅是個人的京劇藝術成就,更是在21世紀台灣京劇表演的環境中具有示範與先驅的意義。她扎實的歸派學習背景與豐碩的經歷,在她開放的心態下嘗試更多元、豐富的角色,讓台灣京劇表演更加深化,對於劇中人細膩、深入的刻畫,已經不是京劇演員的行當分類,而是具備像話劇般的演技技巧,因此,魏海敏京劇藝術成就開創了台灣京劇的新局面,將台灣京劇現代化的層次開拓的更深,並向前提升了一大步。

關鍵字

魏海敏 京劇 當代 表演 金鎖記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王安祈:《光照雅音》,台北:相映文化,2008年。
李昭琳:《紅樓戲曲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吳興國:〈從傳統走入莎翁世界〉,《中外文學》,第15卷第十一期, 1987年。
《慾望城國》劇本,李慧敏:《中外文學》,第15卷第11期,1987年。
《金鎖記》節目冊,國立國光劇場,2008年。

被引用紀錄


尹崇儒(2011)。復興京劇 永矢弗諼:論曹復永先生之藝術生涯〔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1.00419
吳岳霖(2012)。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3-211020161352025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