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86.72
  • 學位論文

灰色市場:從界線運作角度看線上遊戲虛擬物品現金交易

指導教授 : 林鶴玲

摘要


台灣的線上遊戲市場在近五年裡內快速的成長,在同時線上遊戲虛擬物品的現金交易也蓬勃發展。這種虛擬物品的現金交易吸引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在媒體上以青少年新興偏差行為的形象呈現,政府單位和社會團體更呼籲家長注意子女的相關行為,目的是避免可能產生的犯罪行為。在這些各種社會權力團體的互動之下,線上遊戲虛擬物品現金交易被建構成一種以青少年為主的新興社會問題。參與虛擬物品現金交易的買賣方被社會大眾貼上「過渡沈迷」、「不理性」、「不成熟」、「騙子」、「犯罪」等刻板印象,使他們在生活上所產生一些困擾。 仔細檢驗線上遊戲虛擬物品衍生犯罪事件佔整體犯罪事件的比例,本研究發現這些事件僅佔極小的比例,並且也不對一般社會大眾造成直接或嚴重的傷害。如果這些虛擬物品的現金交易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嚴重,什麼這些交易會引起社會各方權力團體的關注呢?甚至以污名化的方式管制和排除它。而這些交易當中的參與者又是怎麼理解他們的污名身份,進而以所掌握的資源進行污名管理策略呢? 本研究嘗試採取界線運作(boundary work)的角度觀察污名產生的原因,透過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發現線上遊戲虛擬物品現金交易的污名,來自於社會對於電玩行為的刻板印象,以及交易本身跨越社會界線的模糊身份。而受到污名的交易參與者意識到外界對於他們的污名眼光,則依照他們的社會位置差異,選擇採取認同主流價值、扭轉邊緣性意涵、與劃定新界線等污名管理策略以避免受到污名影響。其中職業賣家族群更以對生活的區分,解決難以使用社會既有分類範疇解釋自身工作身份的困擾,同時建立自我認同。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夏曉鵑 (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社會學研究叢刊。
賴曉黎 (2004),〈網路的禮物文化〉,《資訊社會研究》,6:149-172。
Ashforth, B. & Kreiner, G. (1999). “”How can you do it?”: Dirty work and the challenge of constructing a positive identit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3):413-434.
Cohan, S. (1972). 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The creation of the mods and rockers. London: MacGibbon & Kee.
Douglas, M. (1985).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被引用紀錄


王茜穎(2006)。擬全球城市中心與邊陲的界線運作與穿越- 以信義計畫區與基隆路整宅為個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6.0220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