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196.182
  • 學位論文

春秋時期的東夷與淮夷—以「外藏椁」墓型為主的考察

Dong Yi and Huai Yi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 Study Based on “Waicangguo” Burial Pattern

指導教授 : 閻鴻中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夷、夏之辨」是一個學術界亙古不衰的命題,深刻影響數千年來中國人的世界觀,本文藉由春秋時期流行於淮水流域的墓葬模式──「外藏椁」墓型 來回應此課題,觀察由此反映的夷、夏的差異為何,並探析此一差異的意義。 第二章的主軸為「外藏椁」墓型的提出,首節處理「外藏椁」的定義與分 類問題。次節透過形制的探源,指出「外藏椁」墓型無論在功能,或是外型特 徵,與三代流行的墓葬模式有著不小的落差,而西周晚期魯南地區的中小型墓 葬可能是該墓型直接的來源。由於其出現時間較晚,可以說明該墓型並非夷人 的文化遺產。末節則進一步連結「外藏椁」墓型所見的各種墓葬現象,辯析學 者一般將「外藏椁」墓型解釋為東夷文化遺產的看法並不允當,「外藏椁」墓 型固然含有族群的元素,更是一套承載實踐者認同、整合異質文化來源的價值 系統。在我看來,它反映與周人區別的意識,或許可以從西周時期周人與東方 國族長期對峙、衝突的背景來理解此一新興墓葬文化的出現。 第三章探討淮水流域社會與文化的聯繫,藉由婚姻、特定青銅器的流動, 來思考「外藏椁」實踐者之間的複雜互動。透過青銅器銘文所反映的長距離交 往(聯姻),可以證明「外藏椁」的實踐者的確ﰀ在密切的聯繫,而淮水即是 他們賴以溝通的渠道。 結論總結以上討論,歸納春秋時期淮水流域地區國族密切的聯繫,並將此 現象擺回到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中,觀察淮水流域政治生態的劇變對於這些國族的影響。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Waicangguo burial pattern Dong Yi Huai Yi Marriage Huai River

參考文獻


王明珂,《華夏邊緣》,台北:允晨,1997。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華岡出版,1987。
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7本2 分(2006年6月),頁193-278。
陳昭容,〈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王室婚姻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陳昭容,〈從青銅器銘文看兩周漢淮地區諸國婚姻關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5本4 分(200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