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05.124
  • 學位論文

穿越界限:「賽博歐格大學」初探

Border Crossing: Exploring "Cyborg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 闕河嘉

摘要


本論文假設傳播科技融入大學生活後,這些生活經驗會使學校的成員同化為與科技結合的賽博歐格(cyborg)。因此,本文以Donna Haraway的〈賽博歐格宣言〉(cyborg manifesto)為基礎,去檢視校園科技為學校帶來的影響,從中去描繪人類與科技密切互動下的大學生活,並去探索虛實交置下那種不穩定的主體。 賽博歐格在Haraway的定義中是一種機器(machine)和有機體(organism)的混雜體(hybrid),因此可將其視為人類與科技複合的一種樣貌。電話、電腦、網路等傳播科技與人類的密切互動,便為「人類」的概念提出重新界定的必要,因為我們不再是純粹生物構成的人,而是與科技合而為「一」的賽博歐格。 電腦與網路這些新科技不單只是以中央運算單元(CPU)為核心所組成的高速計算機,更造就多層語言系統所構築的符號場域。從僅供電腦辨識的低階程式語言,到人類可以解讀撰寫的高階程式語言,再從命令列到文書處理器中的普通文字,正是由這幾種語言符號的疊床架屋而構成虛擬空間。而當人們進入由電腦、數據機和光纖電纜組成的網路世界後,便化身為這些語言或符號所表徵的物體,不再有固定的位置,不再處於現實世界中某個固定的物理地點,而隨著境遇的不確定而相應地一再重建。當今的大學校園便具有許多介面,使教職員與學生們進入這種多層語言系統的符號場域,化身為某些語言符號所表徵的物體。 然而賽博空間中的主體始終是漂浮的,不像在現實生活中起碼還具備一個可停泊的身體,但即便是這個身體,在先進的外科手術下,也成為一個個能夠被分割替換的元件組合體,使得人與科技能夠以矛盾的方式相互結合。Haraway便藉著超本文式的賽博歐格書寫,超越現代性中各種身分認同彼此矛盾衝突的困境,並重建一個多重、差異、多元的後現代主體:一個主客體及主體間邊界模糊、虛擬與真實交織,並具備後現代破碎、不確定及多重自我的混合主體。透過這些諷刺、矛盾的並置,去瓦解原有的秩序,創造並建構一個全新的空間。運用到校園當中,這意味著學校中既有的關聯性將會改變,亦即師生間的關係、學生的學習過程等將會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原有的上下階層的線性關係,會因為超本文這種電子書寫模式而以另外的秩序表現。 於是,網路書寫最大的意義,便在於讓這種後現代主體在虛擬真實的賽博空間成為現實,促使主客體界限和主體間界限的消解和交織,推動主體成為賽博歐格。雖說笛卡兒式主體在主客體二元對立的世界中佔著支配地位,但網路書寫卻消解了這種現代主體的中心位置,反倒將自我分散到世界中,進一步導致自我與電腦、自我與網路的結合,因而重構了自我本身。透過網路上的各種書寫模式(互動模式),將其調整組合後便能夠呈現出某些層面上的自我。 因此,我在本論文中便使用介面、超本文、以及虛擬真實等三個概念,在當今大學校園的範疇中呈現這種動態的賽博歐格主體。所以我們能看到許多的介面帶領我們超越真假,運用超本文再創新的本文,並在虛擬真實中再建自我,以這些模式運作的大學基本上便是一所賽博歐格大學。

關鍵字

賽博歐格 主體性 認同 介面 超本文 虛擬真實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yborg Subjectivity Identity Interface Hypertext Virtual Reality

參考文獻


Baudrillard, J. (1983). The ecstasy of communication. In H. Foster (Ed.), The anti-esthetic. WA: Bay Press.
Baudrillard, J. (1995). 通訊狂歡. 中外文學, 24(7), 31-41.
尤美琪. (2002). 超本文的歧路花園:後現代千高原上的遊牧公民. 資訊社會研究, 2, 1-28.
陳恆順. (1997). 台灣大學遠距教學先導系統. 遠距教育, 1, 11-14.
Adams, P. C. (1998). Network topologies and virtual plac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88(1), 88-1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