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一以故事體裁寫就的論文。在篇名上,「聖堂」與「垃圾場」代表著學校輔導處擁有的兩種不同的形象:前者意味著輔導處是一偉大神聖的殿堂,處於其中的輔導老師能以其教育愛去感化頑石、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和校園氣氛。而後者則指出,輔導處在實務面上卻似乎常被用來專門處理特別棘手、透過學校一般管教方式沒輒,而放棄的問題學生。甚至,學校無法解聘的不適任教師也多會被安排調動到輔導處。既是學校裡的「聖堂」,卻又同時扮演著消極隔離或收容不適任師生的「垃圾場」,輔導處在學校裡擁有這兩種迥異形象,實是一相當特殊的現象。 由輔導處在學校裡既是聖堂,又是垃圾場的雙重形象作為切入點,這個故事將圍繞在一輔導老師—陳婕身上,一方面說明她高中畢業,選填輔導相關科系的社會背景脈絡,以及被養成為一個專業的輔導老師的過程經驗;另一方面則描述她在學校一天中所處理的業務,與實際發生的各項事件。透過這「經驗回憶」與「現下實踐」的兩條主線,我們將探討其間三種學生觀的概念、其社會文化脈絡,以及概念間頻繁交錯的互動情況,進而鋪陳出學校管教圖像的多樣紛雜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