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亞澳季風區的自然次季節的區分,我們可由以下侯平均的氣候值分析來定義,並在時空間的演變上取得一致性:1. 200hPa速度位與赤道對稱部分的突變指數,2. 區域內總降水強度,3. 季風成員風向分量的階段性演變,4. 東亞、南亞與澳洲夏季季風的降水型態的天氣氣候,5. CISO(Climatolog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極大值的時空分佈統計;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在亞澳季風區中,以熱帶對流主導的季節演變的觀點來看,可區分出9個明顯的自然次季節。我們將9個次季節的時間與特性敘述如下,中文名稱是以北半球觀點來定義: 編號 次季節 侯 日期 季風 FAC1, 春天 P15~P22 3/12~4/20 Spring FAC2, 入夏 P23~P30 4/21~5/30 Northern Pre-summer FAC3, 前夏 P31~P38 6/1~7/10 Asian Summer Monsoon Onset FAC4, 盛夏 P39~P50 7/10~9/7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mmer Monsoon FAC5, 夏末 P51~P60 9/12~10/27 Asian Summer Monsoon Retreat FAC6, 秋天 P61~P66 10/28~11/26 Fall FAC7, 入冬 P67~P73 11/27~12/31 Southern Summer Monsoon Onset FAC8, 隆冬 P1~P8 1/1~2/9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1st Enhance FAC9, 冬末 P9~P14 2/10~3/11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2nd Enhance 根據9個次季節的氣候平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從大尺度的高低層環流的水平與垂直環流結構,主要對流區(如季風降水,ITCZ,SPCZ)的位置與強度,季風成員的改變(如太平洋副高,南亞高壓,高低層跨赤道流….),都與次季節的演變息息相關。由於整個大尺度環境存在著階段性的次季節演變特性,因此熱帶地區的MJO(Maden-Julian Oscillation)與綜觀尺度的颱風生成位置與鋒面降水也受影響存在其次季節的特性。 藉由30~60天濾波後OLR的EEOF的分析,分別勾勒出9個次季節中MJO的次季節特性,包括生成位置與行走路徑,除了保持夏半年與冬半年季節性的差異外,也有與次季節環流交互作用的特徵存在,MJO的對流場與環流場的相關關係分析可以看到其對次季節環流的作用。 亞澳季風區中存在季內尺度對流的時空間鎖定特性的奇異點(singular point),每個次季節的奇異點具有不同的時空間鎖定的指數(Space-Time Locked Index),透過該指數我們可以合成出具有次季節意義的季內震盪我們稱之為被標示的季內震盪(Labeled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LISO),由合成結果發現,LISO比CISO更能凸顯出ISO對次季節演變的影響:而每個次季節的大尺度環流演變是透過LISO在奇異點上有效的潛熱釋放改變大氣環流來完成。 我們選取1979年春天到1980年初冬天的個案來討論上述次季節演變與LISO的關係,一年9個LISO,分別在9個次季節上依序發生,且對次季節上的天氣事件與環流演變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