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16.36
  • 學位論文

梅雨期間於南海弱斜壓環境下形成熱帶氣旋之分析

指導教授 : 李清勝教授

摘要


梅雨季時,位於南海北部附近之滯留鋒面溫度梯度常頗微弱,此時具有中緯度鋒面和間熱帶輻合區之混合特性(Chen and Chang,1980),觀測資料顯示,偶有熱帶氣旋於此種滯留鋒面之西南端形成。本研究主要在分析南海北部,於滯留鋒面西南端之弱斜壓環境下,形成熱帶氣旋之過程;此外,並利用MM5數值模式,模擬2002年6月於南海北部滯留鋒面上形成之諾古力(Noguri,07w)颱風,探討其形成機制。 根據JTWC最佳路徑資料,1972至2002年梅雨期間,於南海形成之熱帶氣旋共有20個;其中有11個系統於形成期間有滯留鋒面伴隨。分析結果同時顯示,其中有7個個案之初始擾動源自雲貴地區(簡稱為形成個案);此種擾動之低層環流隨滯留鋒面南移出海後,將與南海北部的正渦度區逐漸重合。此時,若南海南部因季風肇始而有顯著西南風,且北方有大陸冷高壓東移至黃海而造成華南沿岸顯著東北風,將使南海北部的大尺度渦度顯著增加,使擾動有機會發展為熱帶低壓。分析結果同時顯示,有6個低壓系統亦位於相似滯留鋒面區且封閉等壓線持續達48小時以上,但並未發展為熱帶低壓(稱之非形成個案)。比較形成與非形成個案之環境場顯示,形成個案在華南沿海一帶之低層東北風較強且維持較久,故具較顯著低層大範圍渦度場。此外,形成個案在發展期間,其垂直風切亦有大幅度減弱的情形,而非形成個案之風切較大(趨近10 ms-1)且無明顯減弱趨勢。 利用MM5模擬諾古力颱風結果顯示,系統之低層環流中心源自顯著相當位溫梯度之陸地。形成初期在環境場伴隨較大的垂直風切,渦度垂直結構有傾斜現象;但南海南部西南風與華南沿岸、台灣海峽顯著的東北風,使南海北部有顯著大尺度渦度,提供系統發展的有利條件。形成後期,系統附近有鋒消過程(主要來自傾斜項);環境溫度梯度減弱且垂直風切明顯減小,渦度極大值區自低層向上發展,傾斜結構也逐漸消失,轉為垂直結構。在系統相對渦度持續增大情況下,使羅士比變形半徑減小而提高加熱效率,使系統緩慢發展為熱帶低壓。

並列摘要


並列關鍵字

參考文獻


王作台,鄧靜君,陳鏡良與胡志文,2001:東亞夏季季風肇始期之分析:高階量變數變化特徵及中緯度與熱帶系統之作用。大氣科學,29,315-341。
李清勝,1988:颱風之形成和發展。大氣科學,16,237-251。
李清勝與侯嘉榮,2004:伴隨強跨赤道流之熱帶氣旋形成個案的分析與模擬。大氣科學,審查中。
陳泰然與李瑞麟,1986:冬季季風實驗期間東亞寒潮爆發對ITCZ的影響。大氣科學,14,1-16。
郭勉之與林松錦,2001:東亞夏季季風肇始定義與季風肇始時期的環流特徵。大氣科學,29,141-170。

被引用紀錄


黃嘉美(2005)。弱斜壓環境下熱帶氣旋形成機制之個案分析與模擬〔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22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