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93.73
  • 學位論文

跨越寫實藩籬——回憶劇中不可靠的敘述者

Crossing the Barriers of Realism: The Unreliable Narrator in Memory Plays

指導教授 : 紀蔚然

摘要


「不可靠敘述者」的概念來自敘述學,原本是由小說研究中歸納而來的修辭手法,用以描述小說中「敘述者不可盡信」的現象。運用不可靠敘述能使小說的敘述方式更為多樣或產生反諷效果。該手法也和寫實主義傳統互為對立。本論文希望指出不可靠敘述手法不僅存在於小說中,亦存在於戲劇裡。接著運用敘述學方法分析三齣回憶劇──《蝴蝶君》、《巴爾第摩華爾滋》與《戲謔》,希望證明不可靠敘述者在三劇中的效果和小說相同,能夠打破寫實主義的慣例與常規。 在運用不可靠敘述者的回憶劇中,觀眾會先陷入敘述者製造的「假象」中,誤以為故事已被他們掌握,隨後又從假象脫離並得知故事的「真相」,進而意識到敘述的建構性。以《蝴蝶君》而言,雖然它的劇情發展因果緊密,仍遵循寫實主義的邏輯,但劇作家採用不可靠敘述已讓單一聲音獨斷的傳統敘述手法遭遇挑戰。在《巴爾第摩華爾滋》裡,敘述者的不可靠使被敘內容猶如敘述者的意識流,虛實難辨,也讓被敘內容得以打破傳統的線性結構,以單元的方式呈現。這種單元式的跳躍結構符合布萊希特疏離劇場的標準,使得本劇得以成為反寫實劇。《戲謔》一劇的結構同樣是非線性。由於年邁敘述者的記憶錯亂,被敘內容反反覆覆,不時還得倒帶重來。不可靠敘述讓斯托帕得以大開回憶劇的玩笑,以錯記、誤記和倒帶等手法戲仿回憶劇這個形式,也使《戲謔》成為一齣後設的非寫實劇。上述三齣回憶劇的不可靠敘述手法,都產生了破壞甚至顛覆寫實主義的功用。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林郁庭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台北:桂冠出版社,2008。
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著,丁揚忠等譯。《布萊希特論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1978。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
Barthes, Roland. Image, Music, Text. 1977. trans. Stephen Heath. New York: Noonday Press, 1993.
Brassell, Tim.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Carr.” Tom Stoppard: an Assess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5. 136-162.

被引用紀錄


彭偲婷(2013)。《深海》及其劇本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09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