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關注《今文尚書》的句法特色,選擇探討雙賓語句、兼語句、關係詞「攸」與「所」三種句法現象,並利用幾項語法成分確定若干篇章寫定的上限時間。透過文例的統計論析,以及相關議題之研討,結合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的對比分析,一探漢語發展初期的面貌。尤其注意各句式與先秦其他語法現象的關係,以及《今文尚書》在漢語語法史上的相對地位。 正文各章具體研究成果如下: 第二章研究發現,雙賓語結構採用何種句式,與雙賓動詞語義具密切關係。而一般認為「以+DO+V+IO」、「V+DO+于+IO」及「IO+V+DO」三種句式分別代表處置「將/把」字句、現代漢語雙賓「給」字句及被動句的源頭,我們提出這些句式僅具語義相似性,非詞彙替換關係,也無發展上的關聯。 從第三章的研究來看,採用原則參數語法能夠區分雙賓語句與兼語句的不同。由控制理論分析得兼語句的深層結構可據以論斷表命令祈使或告教義動詞當排除於典型兼語結構之外。而使動用法只是兼語句下的一個次分類,與使令義兼語句之間有細微差異。 第四章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描寫《今文尚書》的「攸」、「所」字,二是探求兩字的關係。觀察得「攸」字主要作關係代詞,少數因語境關係而有表原因連接關係「於是、因此」之意的副詞用法。「所」字由複指事件本身,再發展為關係代詞,最終取代「攸」字成為漢語表名詞化的主要方式。 第五章以甲金文與先秦傳世典籍的歷時與共時對比研究,得出〈牧誓〉、〈金縢〉、〈無逸〉、〈立政〉四篇具有東周時期語言現象,論證其寫定時間上限為兩周之交。該章並提出「語法層次」概念,由此建構出一套釐析語法層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