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使用海研一號685航次及海研二號1048航次在雲彰隆起所採集的沉積物標本進行粒徑分析,並結合前人資料,對雲彰隆起表層沉積物特徵做更深入的研究。 二十一個沉積物標本粒徑分析結果顯示,雲彰隆起東側區域沉積物粒徑以細砂為主,西側區域沉積物徑集中於中砂至細砂,並參雜少量粗砂,南側的沉積物 粒徑以礫石與中砂為主,北側沉積物粒徑集中於細砂至粉砂,沉積物粒徑沿雲彰隆起中央相對低區由南到北逐漸變細。整體而言,雲彰隆起以砂質沉積物為主,其表層沉積物分佈主要受海底地形與水文流場影響,全新世海水面上升以來,潮流成為影響雲彰隆起主要的營力。澎湖水道為一長年受潮流侵蝕之沖刷槽,雲彰隆起則是位其北方的相對高區,由南往北的海流在此受阻擋而減速,所以潮流作用將澎湖水道的沉積物帶至雲彰隆起上形成一潮流砂席(Tidal Sand Sheet)。雲彰隆起的沉積物,除了是由潮流沉積系統所產生的砂質沉積物;濁水溪的沉積物出海後則也可能被帶到雲彰隆起上東側堆積。 多頻道震測剖面顯示,堆積在澎湖水道和雲彰隆起上表層沉積物不受構造變形的影響,由地層年代對比的結果推論雲彰隆起是由全新世海水面上升以來的現代沉積物堆積所形成的台灣海峽相對地形高區。由於雲彰隆起的表層沉積物的沉積作用不受早期基盤高區構造的影響,且雲彰隆起並不是一個由隆起構造所形成的高區地形,而是全新世海水面上升以來的水力作用所帶來的砂質沉積物堆積而形成的砂席(sand sheet)或砂脊(sand ridge),本文認為應將此高區地形稱為雲彰砂席或雲彰砂脊較為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