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4.197
  • 學位論文

淡水河口至濁水溪海岸帶的特徵與海水面上升的可能影響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Zone along Tanshui Estuary to Choshui River Basin and the Probable Effects of Sea Level Rise.

指導教授 : 俞何興

摘要


海岸帶是海陸交界的帶狀區域,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之處。在全球環境變化中,又以氣候暖化和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社會影響最重。海洋地質學者估算,到2100年,加速的相對海平面上升可能達1公尺,全球有36萬公里的海岸線需要加強防護措施,連帶損失的耕地面積約佔全世界三分之一。台灣四面環海,西部海岸地形較為寬廣、地勢低平,受海水面上升作用影響至鉅。本研究利用GIS地理資訊系統與沈積物粒徑分析結果,討論淡水河至濁水溪海岸帶的地質特徵,並藉Bruun Rule(1962) ─海岸隨海面上升之地貌變化的概念來探討研究區域相對於海水面上升後的可能後果。 海岸帶的海域範圍界定在水深30公尺,陸域則擬為海岸的上界,且由研究區域的橫剖面可發現,海岸帶的水下坡度與陸上的地質形貌有密切關係,除了林口台地一帶在離岸約500公尺的海下坡度驟緩之外,其他地區皆延續了陸域地貌的起伏。研究地區的海岸類別由北向南分別為台地型海岸、丘陵型海岸與平原型海岸,海岸的寬度也隨之增寬;而海岸帶整體的寬度則與海岸類型相關,丘陵海岸的坡度較陡,海岸帶的寬度較窄、反之平原海岸坡度平緩,相對的海岸帶寬度較寬:淡水河兩岸與桃園地區的台地型海岸帶寬度約1508~5200公尺、竹苗地區的丘陵型海岸帶寬度約1725~5540公尺、台中至雲林濁水溪流域的平原型海岸帶寬度約3150~17500公尺,同樣有由北向南遞寬的趨勢。粒徑分析的結果顯示海岸帶的組成主要是砂質沈積物,陸域以Fairbridge(2004)對海岸的物質組成來區分,淡水河口至台中地區海岸帶為中砂質海岸─soft medium sandy coast,彰化及雲林濁水溪流域海岸帶為細砂質海岸─soft fine sandy coast;海域組成則以極細砂至細砂質沈積物為主。沈積物的組成大多承襲了沿岸的組成物質,輸送營力主要是源自陸域的水系攜運,與東北向西南的沿岸流傳遞。 根據聯合國所屬的跨國氣候變遷討論群(IPCC)(1992)預估在2100年的全球海水面上升幅度,可能使台灣西部海岸線後退。經Bruun Rule推算,後退距離最短為淡水河口北岸,約13公尺;後退最遠距離在彰化沿海,約437公尺。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Bird, E., 2000. Coastal geomorphology. New York: Wiley, pp. 322.
Cater, R. W. G., 1998. Coastal environmen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ysica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s of coastlines. Lond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 617.
Douglas, B. C.; Kearney, M. S., and Leatherman, S. P., 2001. Sea level rise: history and consequence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pp. 232.
Komar, P. D., 1998. Beach processes and sedimentation. New Jersey: Prrentice-Hall, pp. 544.
Milliman, J. D. and Haq, B. U., 1996. Sea-level rise and coastal subsidence :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strategies.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369.

被引用紀錄


吳佳瑜(2008)。台灣南部海域海底崩移之分佈與特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8.02509
張力修(2007)。金山至萬里岬灣海岸帶地質特徵〔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7.0155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