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B型肝炎感染患者血清中的B型肝炎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由陽性轉為陰性代表肝炎活性減少和良好預後,但目前我們對於各種HBV感染族群HBsAg轉為陰性的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血清中HBsAg轉陰包含HBsAg真正消失、病毒突變造成HBsAg抗原性改變測不到及存在隱藏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OHB)等狀況。本論文將從病毒及宿主的角度來探究不同成因肝炎患者與HBsAg轉陰的相關性,包括三個部分: (1) 利用治療後或自然發生HBsAg轉陰患者探討隱藏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之臨床和病毒學特徵。此研究共收集44位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轉陰患者,包含15位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雙重感染於長效性干擾素 (pegylated interferon, PEG-IFN) 合併雷巴威林 (ribavirin, RBV) 治療後HBsAg轉陰患者;13位單一B型肝炎病毒感染於不同抗病毒藥物治療後HBsAg轉陰患者;16位單一B型肝炎病毒感染,未接受任何治療而HBsAg自然轉陰患者。藉由隱藏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病毒基因體突變來探討影響HBsAg轉陰的機制。44位患者中有15位患者為血清HBV DNA陽性,因此此族群隱藏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盛行率為34.1%。6位HBV和HCV雙重感染於長效型干擾素合併雷巴威林治療的隱藏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 C3050T單一位點突變 (point mutation) 可能和HBsAg轉陰有關。此突變點位於preS2/S啟動子(promoter) 和與其重疊的HBV聚合酶基因上,它不會改變聚合酶的胺基酸序列,但在螢光素酶報導基因檢測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中顯著降低preS2/S啟動子的活性 (P = 0.0008),對HBV複製、轉錄和轉譯則沒明顯影響。 (2) 接著以宿主角度探討慢性HBV患者中,兩個與人類白血球抗原相關的單一核苷酸多形性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分別是靠近人類白血球抗原HLA-DPA1 之rs3077 (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和HLA-DPB1之rs9277535,對HBsAg自然轉陰的影響。在個案對照研究中,收集100位HBeAg陰性/HBsAg自然轉陰的慢性B型肝炎感染男性患者 (個案組) 和100位年齡相符且HBeAg陰性/HBsAg陽性的慢性B型肝炎感染男性患者 (對照組)。分析不同基因型在這兩個族群的分布。結果發現,rs9277535 non-GG基因型比率在個案組較多 (57% vs. 42%)。慢性B型肝炎感染患者帶有rs9277535 non-GG基因型有較高機會造成HBsAg轉陰 (OR: 1.83, 95% CI: 1.04~3.21, P= 0.034)。相較於rs3077-rs9277535 GG基因單套型(haplotype),GA基因單套型和HBsAg轉陰有較高之相關性 (OR: 2.17; 95% CI: 1.14~4.16, P= 0.030)。 (3) 探究不同慢性肝炎感染族群中,血清微核糖核酸-122 (microRNA-122, miR-122) 的量和臨床表徵的關係。miR-122會刺激C型肝炎病毒複製,但反之會抑制B型肝炎病毒複製。因此,在HBV和HCV雙重感染患者中,miR-122的變化和臨床表徵將是有趣且重要的議題。此研究共收集76位HBV和HCV雙重感染患者;105位單一HCV感染患者和39位單一HBV感染患者,皆使用長效型干擾素為基礎之治療。另外也收集14位非B/非C但ALT異常患者和20位健康受試者作為對照組。血清miR-122濃度以靈敏度高的新方法定量。治療前,單一HCV感染患者血清miR-122濃度低於單一HBV感染患者,當有HBV共同感染時,血清中miR-122濃度會增加。在多變項分析中,HBV和HCV雙重感染及單一HBV感染患者,血清中miR-122濃度和HBsAg成正相關。在HBV和HCV雙重感染患者中,治療前血清miR-122濃度較高者,在治療後血清HBsAg濃度下降幅度較大。 綜合此三部分的研究,吾人發現C3050T單一位點突變會降低preS2/S啟動子活性,可能和HBsAg測不到有關,然而可能有其他重要因素在隱藏性B型肝炎感染患者之HBsAg清除上扮演重要角色。而慢性HBV帶原者帶有HLA-DPBA1 rs9277535non-GG基因型較容易發生HBsAg自然轉陰。HBV和HCV雙重感染患者血清miR-122和HBsAg濃度有高度相關性。這些發現將可提供臨床上預測病毒性肝炎治療預後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