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18.167
  • 學位論文

都會政治選票支持結構變動之研究- 台北市北投區1980年代與2000年代個案分析

指導教授 : 趙永茂

摘要


本文主要經由對社經環境變遷下,地方政治變動的直接觀察,探討台北市北投區1980-2000年代都會社經變遷與政治變動,並以1981與2002年兩屆台北市議員選舉為主要研究對象。本文內容中也說明都會地區地方生態、選舉動員結構、選民投票行為都迥異於鄉村地區,對於研究鄉村地區地方政治生態者,具對照價值。本文主要發現如下:一.台北市無派系,亦無派系運作空間;北投區亦然。二、市民主義式的政治參與在台北市的重要性大增,泛藍在北投佔有優勢。三、北投區動員結構的巨幅翻轉。四、後援會組織架構依恃關係的新形態。五、北投泛藍基本盤的穩定度略高於泛綠。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選舉實錄,2001年。中央選委會編印。
選舉實錄,2002年。中央選委會編印 。
王振寰、錢永祥,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頁117-143。

被引用紀錄


蘇郁涵(2016)。探索「柯文哲現象」-2014年臺北市長選舉空間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2787
彭志明(2008)。苗栗地方政治與族群關係之研究—以2008年單一選區兩票制立委選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433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