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149.194
  • 學位論文

《周易》經傳方位觀念研究

指導教授 : 鄭吉雄

摘要


本文主要探討《周易》卦、爻象和方位語詞之間的關係,並藉由兩者之間的關係,論析其中蘊含的方位觀念。 總結各章所述,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方位觀念」課題在《易》學史及思想史研究上的意義。指出目前《易》經研究的成果大都集中在「時間」的探討上,有著「重時輕位」的傾向。 第二章嘗試蒐羅考古文物、殷商卜辭中的方位資料,以瞭解《易》中卜方傳統的由來。 第三章主要探討卦爻象與卦爻辭中方位語詞的聯繫關係。在羅列比較歷代與方位相關的《易》注後,歸納出兩個現象:其一,大部分《易》家解釋方位,是以《說卦》傳中的方位說法為基礎,再加以發揮;其二,《易》經過於簡要的文辭,實在難以證實任何解釋的正確性。 第四章依各傳成立的年代,分別討論各傳展現的方位觀念。歸結出四個要點:其一,陰陽觀念尚未完全進入《易》傳方位觀念的架構之中,故後世運用陰陽解釋方位與卦爻位的關係應是一種創造性的發揮;其二,「八卦方位」觀念的確吸收了「四方與四時相合」的觀念,並作為「八卦」與「方位」結合關係的基礎理論。其三,「八卦方位」觀念存有「五行方位」觀念的痕跡,但不可因此逕以「五行方位」觀念解釋「八卦方位」觀念。其四,《說卦》中的「八卦方位」觀念較邵雍的「先天八卦方位」觀念更具卦、爻辭的詮釋效力。 第五章分析卦、爻間「定位」與「往來」變化所呈現的意義與價值內涵。指出卦、爻象的位置變化,不但是為推估事物行為之吉凶悔吝的基準,其循環往復的變化現象,更使得《易》傳以循環相轉的結構詮釋卦、爻辭的時間意涵。此外,第五章亦討論人身方位觀念,認為後世醫家與丹家借用「八卦方位」觀念解釋人身該如何「安身」(行為活動)、「存身」(身心修煉)於世界之中,這是對《易》經、傳方位觀念的吸收與再創造。 本文是《周易》方位觀念最初步且最基礎的研究,在這樣的基礎下,希望日後可以進一步延伸擴展至思想史或宗教史上的研究,更為整全地瞭解《周易》方位觀念在中國空間文化上的地位與其所要傳達的空間價值。

關鍵字

易經 易傳 八卦方位 說卦 邵雍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2初版)
黃沛榮:〈先秦筮書考〉,《書目季刊》第17卷第3期(1983.12)。
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臺灣大學所舉辦之「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3,作者同意引用)。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7.4初版)。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7.4初版)。

被引用紀錄


張家勝(2009)。京房八宮卦序思想之傳承與演變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3846
鄭沛瑩(2012)。《易傳》「幾」「神」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942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