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209.112
  • 學位論文

歐洲近世文明之孤臣孽子?Anarchism及其哲學基礎之分析

指導教授 : 陳思賢

摘要


本論文站在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將Anarchism理解為歐洲近世思想,從而探討其哲學基礎。所謂思想史研究,便是在西方思想史的脈絡之下,探討構成Anarchism的種種思想因素。換言之,本論文所重視的是Anarchism與西方傳統思想之間的關聯。一般認為,Anarchism的特徵在於其強烈的批判性,它批判了孕育自己的西方社會,尤其是現代國家、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等,是故Anarchism往往被奉為批判現代性的鼻祖。然而,很少人注意到形成Anarchism的各種哲學基礎正是現代性。也就是說,Anarchism具有現代性和批判現代性的雙面性,而由於之前的研究只重視後者,因此本論文側重討論Anarchism的現代性因素方面。Anarchism的現代性因素則是西方思想的現代性因素,也就是本論文所稱的Anarchism之哲學基礎。本論文將Anarchism的哲學基礎分為三層來討論:宇宙觀(科學觀、自然觀及發展觀)、人觀(道德觀與勞動觀)以及社會觀(理想社會觀與民族主義)。就宇宙觀而言,Anarchism極受近代科學的影響,認為宇宙充滿著自然法則。由於Anarchism依照科學來理解自然界,Anarchism的自然觀並不是道家般的自然觀,而是「制物以為用」的「物質自然觀」。而且,Anarchism認為科學能夠解決人類的一切問題,因此Anarchism的科學觀可稱為科學萬能主義。Anarchism的自然觀是科學式的物質自然觀,因此Anarchism認為自然界並無發展。然而,Anarchism在人類社會裡承認自然界所沒有的自然法則,即「發展」。Anarchism的發展觀來自於西方傳統的理性主義,和由理性主義蛻變的進步思想以及進化論。由此得知,Anarchism之所以相信人類能夠實現理想的社會,是因為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理性保證人類的發展。那麼,人類的發展表現在哪些方面呢?Anarchism最重視的是道德。Anarchism認為動物也有道德,但人類與動物之間,道德層次不一樣。Anarchism強調從動物進化到人類的道德發展,而人類本身的道德發展必須依靠理性。除此之外,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差異也在於勞動。Anarchism的勞動觀可稱為勞動神聖觀。也就是說,Anarchism認為勞動本身是快樂的,但在現代社會中剝削關係和強制勞動使勞動不愉快,所以實現理想社會之後,人類才會主動勞動。其實,Anarchism之所以有如此的勞動觀,是因為神聖勞動觀才能解決理想社會中的經濟問題。然而,Anarchism並沒有發現,它所依賴的勞動神聖觀,就是來自於《聖經》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思想。這也是Anarchism不自覺的繼承的近世歐洲的現代性因素。以上的宇宙觀和人觀深深的影響到Anarchism的理想社會觀。Anarchism的理想社會是以共同體為單位的社會。其用意在於批判以契約論為依據的現代國家及社會。Anarchism理想的共同體社會是對於現代國家的反彈,但它並不是主張回到之前的共同體社會,反之,Anarchism強烈批判之前所存在的封閉性共同體。因此,Anarchism主張的新共同體是:依靠科學技術和人類道德發展且人類主動參與勞動的共同體。由此可了解,Anarchism的理想社會觀是在其哲學基礎(宇宙觀和人觀)上建立的。最後,本論文亦討論了Anarchism與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現代國家與民族主義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但批判現代國家的Anarchism(尤其是巴枯寧)也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這是因為Anarchism的理想社會和民族主義並不衝突:Anarchism強烈反對的是「制度上」的統一,而民族主義是「概念上」的統一。然而,換個角度來看,Anarchism並沒有發現民族主義和現代國家的關聯性,這就是Anarchism的侷限性。Anarchism以其尖銳的洞察力批判了現代國家、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等的現代性,但其實其哲學基礎也在於同時發育這些現代性的西方傳統思想。此雙面性就是Anarchism的最大特徵。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Anarchism

參考文獻


劉園譯,《法國大革命史》(台北:帕米爾書店,1975)
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and its influence
麥克斯•施蒂納(Max Stirner)
  Einzige und sein Eigentum (Leipzig: Zenith, 1927)

被引用紀錄


安井伸介(2011)。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1.0021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