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預計給付義務為例,採用橫斷面權益評價模型,針對管制機關給予應計項目之裁量效果作價值攸關性的檢驗。本論文使用功能性推導,將預計給付義務裁量部分定義為-公司使用之折現率和薪資水準成長率與其對應產業中位數間之偏離程度,企圖檢驗現今財務會計準則允許經理人對退休金精算假設選用之裁量權,是促使經理人對公司退休金計畫做出真實反映,抑或是淪為損益操縱之工具,損害報導預計給付義務之價值攸關性,以及檢驗相較於預計給付義務之非裁量部分,裁量部分是否能傳遞增額之價值攸關資訊,而對於經理人不同之裁量方向,投資人是否有不同的評價。 研究結果指出,現今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下允許退休金精算假設選用之裁量權,並不會損害報導預計給付義務之價值攸關性,而且相較於非裁量的部分,裁量性預計給付義務能提供具增額價值之攸關資訊,結果並指出投資人對於經理人不同裁量方向之評價差異並不顯著。本研究亦針對電子業與非電子業兩組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非電子業公司對精算假設之選用不具價值攸關性,推測可能因其成立年數較長,退休金提撥壓力較大而對精算假設之選用有操縱之誘因。 最後,本研究針對市場不效率的情況以及裁量性預計給付義務之衡量方法進行檢驗,認為導因於市場不效率所造成的功能性固著以及錯誤拆解預計給付義務所產生之衡量誤差,不太可能成為本研究結果之另一面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