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242.165
  • 學位論文

太平天國及其政權正當性之建構

指導教授 : 查時傑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太平天國和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太平軍政權的發展可以用兩階段論來說明。革命初期,也就是1850年金田起義至1853年定都南京為止,是屬於流動性政權,而在1851年永安稱制之後,它已經由地方性的叛亂組織,轉變為和清朝互爭天下的政治敵體 ,直至攻下南京建立都城天京之後,太平天國已從流動性政權,成為一個較為穩固的政權。 廣西革命初興時,清朝派遣大軍圍剿,然太平軍勢如破竹,擺脫了清朝軍隊的包圍,雖在進入湖南後南王馮雲山與西王蕭朝貴相繼陣亡,使得太平軍實力大受損害。但因湖南地區本為會黨和礦工的大本營,所以在此處太平軍得以即時獲得新的革命生力軍,這也使得太平軍並未因為進入湖南時的慘敗而影響到後來的茁壯與發展。太平天國二王之死,在短期看來,由於有新的革命成員加入,顯得沒有太大的影響性,但從後來的情勢發展來看,這樣的情況可說是導致日後太平軍內鬨爆發的引子,因為西王與南王之死已造成太平天國內部勢力均衡,嚴重的動搖。 由於進入兩湖地區,使得太平軍的實力大增,愈益加速太平軍的進展,攻克武漢三鎮後,原本洪秀全打算領軍前往華北地區,直取清朝國都北京,但在楊秀清「天父下凡」的命令下被迫屈服,轉而東下江南,目標直指南京。在進軍南京的過程之中,沿江城市無一不破,但太平軍並未派兵予以占領。直到1854年定都南京後,太平軍才又分軍西征、北伐,開始占領被攻破的城鎮,也在此時太平軍才擺脫傳統農民革命流動性政權的特質。然而在定都南京後,太平軍內部也產生許多問題,譬如領導階層生活的腐化,或是權力衝突等嚴重的內在矛盾,這些都構成1856年發生天京事變的潛在因素。天京事變的結果不僅造成太平軍彼此互相殘殺,耗損元氣外更嚴重的是天京事變直接打擊了太平天國所建構出的政權正當性。在這篇論文中筆者所想探討的問題是太平天國政權的正當性是如何被建構出來,以及它在不同時期的演變。

關鍵字

太平天國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Taiping Ideology

參考文獻


11. 孔飛力著,陳兼、劉昶譯,《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1999。
57.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1991)。
1. Editor Ian Nish,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First World War. Series E, Asia, 1860-1914, London: British Crown,1994.
3. Eugene Powers Boardman, Influence upon The Ideology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1850-1864, New York: Octagon Books Press, 197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