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9.200
  • 學位論文

從遷界到復界:清初晉江的宗族與國家

指導教授 : 徐泓

摘要


中文摘要 清初遷界對東南沿海社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並且歷經了一場從解構到建構的社會變遷。以往對遷界的研究囿於事件史的脈絡,而忽略此一變遷過程。因此,本論文的主軸是以地方宗族如何來回應國家的遷界令?如何在這個變亂中,謀求生存與發展? 明清之際,東南沿海的反清勢力以鄭成功集團為主要。鄭成功重整原先的鄭芝龍集團的海上勢力,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艦隊。以騎兵陸戰為主的清軍一時無法擊潰明鄭的海上勢力,不得不採取堅壁清野的遷界政策,來對付明鄭。目的在於徹底切斷東南沿海人民與明鄭的交通與接濟。 遷界的過程中,造成沿海的宗族解體,族人四散的情形,而國家並沒有發揮妥善安置遷民的作用。絕大多數的遷民是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遷居與生存的問題。遷民移居的去處有到台灣、東南亞等地,但大多數則是往界內,也就是內地移居。而移居的方式,主要是以依親的方式為主,是依靠姻親的力量定居與發展。而大量人口的移入界內,也造成了治安的問題,因為依親不成的流動人口容易輪落為盜賊;此外,大量人口的移入也容易造成族群之間的緊張關係。 復界後,人並沒有全回來,大致只回來三成左右,但大多數的族都回來了。回來後的宗族必須進行重建,才能凝聚與團結族眾的力量,才能與其他的宗族競爭,並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無法完成重建的宗族則會愈來愈難與重建成功的宗族競爭,漸漸地處於不利的地位,而此結果則加劇了大族的優勢地位。此外,在社會重建的過程中,國家並沒有積極地介入民間社會的重建事業,而較在意國家秩序與國家之象徵事物之重建。例如學宮、書院與國家祭祀的廟宇等等;以及有關地方政府收入等方面,其中最重要者,就是田土的重新丈量。而地方社會之公共事業的重建,主要是靠當地宗族與士紳的力量而完成。

關鍵字

遷界 復界 晉江 宗族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lineage

參考文獻


(明)曹屢泰,《靖海紀略》,收錄於《台灣文獻叢刊》第3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閩海紀略》,收錄於《台灣文獻叢刊》第23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
(清)許旭,《閩中紀略》,收錄於《台灣文獻叢刊》第260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年。
(清)楊捷,《平閩紀》,收錄於《台灣文獻叢刊》第98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彭孫貽,《靖海志》,收錄於《台灣文獻叢刊》第3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