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討的焦點是中共政權正當性和中國農村之間的相關性,以正當性理論為基礎,從歷史、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兩者之間的關連;在正當性理論之外輔以治理理論的概念,分析以全面改善中國農村、農民和農業整體環境為目標的新農村改革政策,對中共政權正當性的增長或衰退產生怎樣的作用和影響。 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和個案研究法為研究方法,以胡錦濤和溫家寶為國家領導人的2003年至2008年初為研究範圍,首先對正當性理論和治理理論作詳盡的整理與介紹,對此兩種理論在中國社會的適用性與發展加以說明,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石。接著從歷史的角度觀察中國歷代政權正當性的演變,歸納出中國政權正當性與農村之間的密切關連,並從社會結構、政治和經濟的角度統整1949年後的中國農村制度與發展,分析中國農村和農民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所遭遇的各種困境和挑戰,由此指出中國因為農村和農民所產生的正當性危機。 為了因應政權所面臨的正當性危機,由胡錦濤和溫家寶為首的中共第四代領導集團有許多作為,其中新農村改革政策為了解決因農村和農民降低的正當性所擬定,整體且周密的國家性政策方針,期望能夠透過新農村改革政策的努力提升其政權的正當性。本研究選定其中的基層民主與地方自治改革政策、農民工相關改革政策為個案,運用以正當性和治理理論內涵所設定的評估指標:政府績效、認同度、政策價值和社會參與程度指標,衡量分析這兩項個案對中共政權正當性所產生的影響。 研究發現新農村改革政策確實能夠鞏固和加強中共政權的正當性,但政策落實的情況不理想、執政黨在政治層面的顧慮和限制等,使其所能產生的效果打大打折扣,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