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96.135
  • 學位論文

置身局外的抵抗:從拉岡式主體探討對政治權力抵抗的可能性

The Resistance outsid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resistance to political power with Lacanian subject theory

指導教授 : 石之瑜

摘要


本文肯定「主體」存在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提,故不採取否定主體的立場,但要強調的是,「古典主體」不應是「主體」唯一的存在形式,「主客二元對立」的知識論預設,認定了研究客體的客觀存在,也因此將主體固定在普遍、理性、客觀的同質存在形式之中, 如此一致性的主體預設便產生了對異己的排他性與壓迫關係,使理性知識成為霸權。就後現代觀點而言,認為理性具有偶然性,並非為了否定理性,最關鍵性的目的在於,要揭示啟蒙、理性的系譜與其所成立的背後條件與情境脈絡,使受到「知識�權力」壓制的其他可能性得以解放。 拉岡的主體論述,不同於古典主體的自主自覺性質,而認為主體是異化、分裂,誤識與空無的,是由語言所建構的主體,並且這種建構出來的一致性會與主體內部的無意識產生衝突。無意識與慾望,是無以名狀之物,也因其無以名狀的性質,得以不受語言捕捉,而成為對於權力結構與既存價值抵抗的可能。 本文因此主張以一種置身於結構之外的角度,作為更基進的抵抗。

關鍵字

權力 無意識 拉岡 主體 慾望 抵抗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Lacan subject resistance desire unconciousness power

參考文獻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Sophocle著,呂健忠編譯,1988,《安蒂岡妮:墓窖裡的女人》,台北:書林。
邱彥彬,1996,〈我被決定故我在?論傅科與拉崗的主體觀〉,《中外文學》,25:5。
陳健宏,1999,〈以父之名:拉崗對拉崗〉,《中外文學》28:3。
廖朝陽,1995a,〈中國人的悲情: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中外文學》,23: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