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255.127
  • 學位論文

在救世與造反之間:清代天理教反叛事件中的信仰與詮釋

指導教授 : 張珣
共同指導教授 : 陳思賢

摘要


本文最初的寫作目的,主要是試圖去探求淵源於筆者自身學科背景-政治學-的特有關懷:對於社會價值資源的權威性配置秩序具有關鍵影響力的政治行動,其行動的正當性根源與動力來自於何處?此外,由於自己對於中國宗教生活的濃厚興趣,使得筆者意外從西方學者對於中國宗教現象的研究論著中,發現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政治領域與宗教領域所具有的特殊親近性,特別是對於歷史上頻繁出現的政治反叛行動而言,行動本身所具有的政治與宗教特質、面貌,往往是盤根錯節交織在一起的奇特現象,更是明白地標誌出此種中國文化特有的政治-宗教關係。筆者當初的想法是,如果能夠對於這樣特殊的歷史現象提出一種合理的解釋,也許能夠有助於探索原初淵源於自己學科的關懷。於是,一樁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宗教反叛--清代嘉慶年間的天理教事件,因其相關的史料素材尚稱豐富完整,因而成為本文探索中國政教關係之主要的觀察案例,藉此,研究者源起於理論上的關懷得以在具體的史料證據中找到思考上的著力點:根據反叛行動的參與者所留下的口供檔案、反叛者在事件中援為號召與宣傳之用的經卷、官方對於事件的記載文書、同時代人士所撰寫的見聞錄等等,研究者或可間接進入一個在實踐信仰的過程裡最終走向反叛之路的教派,觀察此教的信仰者如何在既有宗教主題上,開拓出可供政治動員之用的有力資源。 本文指出,中國的宗教文化與政治文化,在處理天人關係上都分享了一個共同的典範。在政治性與宗教性的實踐活動中,由於兩個領域都不排除超越凡俗的神聖力量參贊人類歷史的想像,無形中也預埋了兩個領域相互援引對方象徵性資源的伏筆。由於宗教與政治領域最終都不能免除正當性的需求,因此當政治與宗教領域中的權力都必須依賴神聖的天啟力量來證成時,不但賦予兩個領域相互強化與支援的機會,同時也潛伏著雙方相互競爭的潛在危機。教派反叛就是後者最明顯的例子。當天命觀成為中國政治正當性論述的核心主題時,這套論述中的權威符號與操作術語,不只成為官方的專利,同時也一直提供了反叛行動的靈感來源。因此,無論在思想特質上是多麼具有「異端」色彩的教派團體,信者對於天人關係與政治社會秩序的想像,還是不脫傳統政治文化主要的關懷主題。統治者的政治權威根源於超越世俗的神聖力量,任何謀取政權的行動都必須為這樣的基本結構所制約。誰是真正天命之所欲--是所有叛亂活動都無法逃遁的主題。在教派領軍的反叛活動中,領導者的權威及行動的正當性來源即使不直接以「天」名之,也是代之為其他象徵超自然最高神聖權威的神祇。對於天命內容的不同詮釋賦予反叛者行動的資源與能量,但是表面看來不同的說法,背後事實上圍繞著共同的主題﹔我們可以說,天命觀一方面透過行動者的詮釋活動回應了反叛行動的正當性問題,一方面卻也限制了其行動的界域。每一次的叛亂事件都是一場民間異端與國家正統權威競逐詮釋權的戰爭,反叛者在天命觀的思想架構下挑戰聲稱擁有天命的既有政治權威,強調自己才是真正的「奉天承運」,但若一旦在此場鬥爭中敗下陣來(雖然成敗的關鍵不僅止於詮釋體系內涵孰優孰劣的問題,雙方實力往往是決定最後結果的關鍵因素),政治行動的正當性和必要性也就隨之煙消雲散。

參考文獻


1983 <灤州石佛口王氏族系及其白蓮教信仰傳承>,《中研院近史所集刊》12:13-40。
1993 〈中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97-139。
1981 <試論無生老母宗教信仰的一些特質>,《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論文參考書目
(一)中文文獻資料,專著,論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