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210.152
  • 學位論文

台灣地區冬季劇烈天氣之個案診斷分析

指導教授 : 陳泰然
共同指導教授 : 王重傑

摘要


摘 要 2002年12月18–21日期間,華南福建與台灣地區多處降下冰雹,為此區冬季罕見之劇烈天氣現象,並造成停電與農業損失。此期間,華南與台灣地區位於地面鋒後與850 hPa槽前,地面冷空氣之上具有深厚西南風並有顯著垂直風切,低層非季節性的暖濕氣流,高層噴流與分流輻散場,以及中低對流層之對流不穩度,這些均為有利劇烈對流發展的綜觀環境條件。 衛星雲圖與雷達回波顯示,對流系統在19日1600 LST於廈門西方開始發展,三個超大胞對流風暴呈東北–西南走向排列,隨後增強並東移到台灣地區。個別對流胞移動方向、對流系統移動方向及其與環境風切間之配置,均與美國中部多胞對流系統之發展情況相似。三個強對流胞均經歷多次的風暴分裂,且分裂後以南側之風暴較強。 使用日本名古屋大學研發之雲解析風暴模式(Cloud-Resolving Storm Simulator,簡稱CReSS)進行個案模擬,發現福建武夷山東側山坡局部環流上坡風在午後形成中尺度輻合,其伴隨之上升運動使低層空氣被舉升以達自由對流層。同時,CReSS除模擬本個案之劇烈對流、鋒面對流以及陸上零星對流之發展、結構和移行,也成功模擬風暴分裂的現象。風暴分裂過程中,在700 hPa附近產生一對氣旋式與反旋式渦旋,其出現與發展的高度、強度均與理論預期相符,渦度收支分析顯示,此對渦旋主要透過垂直速度水平差異的扭轉效應而來。 本個案對流系統之延時雖長達10小時,但是模擬之對流系統卻於發展3小時後消散。由模擬結果顯示對流發生前近地層內之偏北風較觀測之偏東風為乾,減少了有利對流發展與維持的水氣供應。對流發展後,福建沿海近地層內之東南風亦與觀測之東北風有所差異,使有利對流發展之中尺度輻合區滯留於福建內陸,同時模擬中偏低的海面溫度,亦不利對流系統東移發展;另一方面,850 hPa以上的各層模擬風速均較觀測為弱,故低層噴流水氣輸送較觀測少,而較弱的高層分流輻散場亦未能提供有利對流發展之環境,致使模式中對流無法維持並提前減弱消散。

關鍵字

冰雹 劇烈天氣 雲模式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hail severe weather cloud model

參考文獻


林品芳、周仲島及游政谷,2003:北台灣夏季雹暴之雙都卜勒雷達分析。大氣科學,31,333–354。
黃文亭與陳泰然,2002:台灣北部地區冬季劇烈天氣事件的診斷分析研究。大氣科學,217–239。
Atkins, N. T., M. L. Weisman, and L. J. Wicker, 1999: The influence of preexisting boundaries on supercell evolution. Mon. Wea. Rev., 127, 2910–2927.
Bluestein, H. B., and M. H. Jain, 1985: Formation of mesoscale lines of precipitation: Severe squall lines in Oklahoma during the spring. J. Atmos. Sci., 42, 1711–1732.
Brown, R. A., 1992: Initiation and evolution of updraft rotation within an incipient supercell thunderstorm. J. Atoms. Sci., 49, 1997–201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