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49.113
  • 學位論文

富裕的陰間─當代大陳女性與燒庫屋習俗

Investing in the Afterworld Economy: The Women of DaChen and the Custom of Paper House Burning

指導教授 : 林開世

摘要


這篇論文是以當代大陳人的燒庫屋為主題,探討已婚女性如何經驗與詮釋父系繼嗣結構,又如何對父系繼嗣結構做出挑戰與修正,並展現出女性的主體意識。 從父系繼嗣結構的觀點出發,每個人都按照世代與性別而被安置在父系繼嗣結構中的某個位置,扮演著該結構所賦予的社會角色,並終生服膺於相應的行為規範與責任義務。由是,個人為父系繼嗣結構所決定,個人的主體性並不具特殊意義與價值。如婚入夫家的女性,扮演媳婦與母親的角色;並依據性別分工原則,以夫家父系繼嗣群體的再生產為其主要責任。然而,對女性自身而言,其在家戶內所扮演的角色與相應責任雖是由父系繼嗣結構所決定,但父系繼嗣結構絕非其生命經驗的全部;看似被動服從於父系繼嗣結構的媳婦、母親等附屬性角色,正是讓女性能夠成為積極的行動者、發展並實踐其主體性的有利身份,甚至因此對父系繼嗣結構做出挑戰。 以當代大陳人的燒庫屋習俗為例。大陳文化以四代同堂為理想的家,燒庫屋既是實踐該理想的機制,也再生產了父系繼嗣結構。但正是在這個再生產父系繼嗣結構的文化實踐中,已婚的年長女性展現出她們對父系繼嗣結構的認識、並對該結構做出挑戰與修正。她們所實踐的不再是四代同堂的理想家戶,而是以親子關係與夫妻關係為核心的兩代家庭,並重新詮釋母親與妻子身份;她們不再接受男尊女卑的兩性地位與勞動價值之差異,強調女性勞務對於家戶經濟與整體發展的貢獻與價值並不亞於男性;尤其在再生產的領域裡,女性是家戶中唯一的生產者,男性反而被轉化為不具生產力的被支配者。女性對於應屬私領域之再生產活動的熱衷,擴展了女性對於公領域的涉入、並重新定義公領域的性質;同時也在再生產領域裡逐漸發展出一套不同於父系繼嗣結構的新結構秩序,其中有「修」、不受物質慾望束縛的個人(尤其是女性)將不再需要依賴父系繼嗣群體的祭祀,並可能脫離父系繼嗣結構而存在。 這些現象其實是社會文化變遷的產物,國家力量、現代性與資本主義、族群互動等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既塑造了當代大陳人燒庫屋的風潮,也轉化了燒庫屋的社會文化意義。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1995 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3-203。
1997 〈大陳島耆老座談會紀錄〉。《宜蘭文獻》30。
Ahern, Emily M.
1973 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y Pres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