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71.12
  • 學位論文

中國經濟發展策略演化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指導教授 : 柯承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目的,首先是以中國建國迄今的近60年來,從毛澤東優先發展重工業,追求富國強兵。歷經鄧小平的對外開放、對內改革,以追求高速經濟成長。到目前胡錦濤,開始面對社會對立,重視農民負擔、環保、節能等永續發展的策略,以追求平衡成長。這一連串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為主軸,來發展一系列的經濟發展理論。 其次,針對中國這一系列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所引發的經濟發展模式、特殊的經濟現象、不同的經濟運行觀…等。諸如:1、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理論基礎。2、違反生產要素的比較利益,造成的制度選擇問題。3、計劃經濟與公有制的運行觀。4、諸侯經濟的形成。5、農村改革。6、城市部門改革。7、出口擴張策略…等。用嚴謹的數理模型,或者統計、計量經濟等實証方法加以深入分析及闡述,以作為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策略演變、經濟改革、開放的一個墊腳石。 本文以蘇聯工程師Fel’dman的數理模型,介紹追求富國強兵的國家,為何會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而毛澤東時期,也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以及蘇聯援助的156項重工業項目的路徑相依(Path Dependence)下,走上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到路。不過,中國當時是個勞動相當豐富,但資本相對缺乏的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恰好違反了要素稟賦的比較利益。在此本文引進了Rybcaynski定理,證明中國當時只能選擇計畫指令經濟來分派資源。接著本文利用線形圖(linear graph)以及平衡表(Balanced Table)等工具。分析在流量(flow)的計畫指令經濟和在存量(stock)的公有制,如何運作的問題,並深入分析計畫如何分割與簡化,以及因而形成的諸侯經濟。毛澤東這個時期的經濟發策略所造成的特殊經濟面貌,諸如:違反恩格爾法則、高儲蓄率、政府儲蓄佔所有儲蓄70%以上…等,本文以計量經濟的方法,加以嚴謹的描述。 而為了當作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對照藍圖,本文特別以比較經濟的角度,來探討市場機能與私有制的運行觀。接著本文探討,鄧小平及江澤民時代,毅然放棄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及閉關自守的經濟發展策略。對外採取出口擴張,積極吸引外資;對內則恢復市場機能,進行所有制的改革,並將過去政府包下一切社會保障的作法,進行角色重新定位。在出口擴張的策略方面,鄧小平主要是採取人民幣貶值,以及引進外資,利用外籍及台、港、澳企業家,來開拓海外市場。而由於人民幣貶值,也使得具有比較利益的廉價勞動,在國際上獲有競爭優勢。此外,本文也證明開放的確有壓迫改革的作用。 在農村改革方面,首先是以聯產承包責任制,來改變農村人民公社的生產方式。這項改革使得土地與農戶再度結合,因而降低監督成本,並提高農民生產誘因。此外,農村改革還恢復農產品市場機能、調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因而造成了農民收入提高,農業剩餘勞動移轉到沿海地區,以及農民生活改善-恩格爾係數大幅降低等效果。 城市部門改革方面,主要集中於市場機能恢復,這一部分在歷經以調價為主,調、放結合的雙軌制,以至全面放開價格。目前市場機能大致已恢復,但各地程度不一。同時由於諸侯經濟的作祟,以及交通、通訊的缺乏,所以尚未形成全國一體化的市場。此外,城市部門改革部分,另一個重點是所有制的改革。但這一部份,由於涉及信用結構的恢復,所以進展較有緩慢。 最後,本文預測胡錦濤政權(2002-2012年),可能推動的經濟策略及改革措施,大致如下: 一、農村改革方面: (一)農村土地承包權的轉讓,朝向有償法訂保障方向的改革。 (二)為促進農產品的流通,將投資建設農村與主要城鎮之運輸及通訊網。 (三)引進農業科技,協助農民提高生產力 (四)增加農村教育預算,推動稅、費改革,使農民負擔合理化。 二、城市經濟改革面 (一)將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交通、通訊,以建立全國一體化市場。 (二)鼓勵發展服務業。 (三)所有制改革方面,家計單位及企業儲蓄比重已達82%,私有制是否入憲將提到議程上。 (四)政府角色部份,如何發展教育、醫療、國民住宅,恐怕已不容忽視。 三、經濟永續發展部份: (一)強化環評標準 (二)引進節能技術 最後,站在台灣的立場,本文建議如下: 一、強化台灣投資環境,提升台灣投資率,經建會、經濟部必須做好台灣未來10-15年之經濟及技術前瞻計畫。 二、全球佈局方面:除了中國以外,政府應協助企業界前進印度、越南等,以分散對中國的依賴。 三、應依國際收支帳戶的概念,有系統檢討和中國的經濟往來,制定有效之政策及相關配套措施。 四、針對和中國經濟交流,所衍生的外部性問題,必須提出有效的辦法。

並列摘要


The very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demonstrate and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to 2006, which started from Mao’s heavy-industry-prioritized strategy based upon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namely, nationalism, through Deng’s “Reform” and “Openness”, till contemporary economic strategy for balanc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Hu regime. By introducing the econometric model developed by Soviet engineer Fel’dman,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d the origin, process and logic of China’s heavy-industry-oriented strategy, which served Mao’s nationalism and statism but resulted in contradic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corporated in China’s factor endowment. Consequently, Mao’s economic strategy and its resulting disasters paved the way to Deng’s “Reform and Openness,” which, abandoning Mao’s heavy-industry-first strategy, opened China’s economy to world capitalist market, attracte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to China, reformed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exploited massive surplus of labor forces, as well as reintroduced market mechanism into China’s economic system, in order to maneuver an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strategy modeled from Taiwan and South Korea. Succeeding Deng’s strategy, Jiang’s economic strategy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Growth for Growth,” which brought China a rare era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transforming China into the so-called “world factory,” but also sowed the seeds of economic crisis that shadows China’s economic future. All of these processes have been scrutinized in terms of comparative economic theories, highlighting econometrical evidences to prove that Deng-Jiang’s “Openness” policies had brought heavy pressure to make Chinese economy reformed inevitable. Based upon foretold analysis, this dissertation made a systematic economic forecas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Hu regime from 2002 to 2012. The author presents a must-be list of reform for agricultural sector, urban sector, as well as some steps necessary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out taking these reforms, the author strongly argues, China’s economy will either crash or face serious crisi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author provides some strategic advises for Taiwan, hoping these advises could help his country to make right choices in front of China’s economic challenges.

參考文獻


1. E. D. Domar 著,張溫波、施敏雄合譯,經濟成長論文集,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民國57年3月出版)。
3. Poul H. Douglas 著,侯家駒譯,工資理論(上、下冊),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民國61年出版)。
17. 李登輝著,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民國65年8月出版)。
2. H. B. Chenery and P. G. Clark 著,張溫波、施敏雄合譯,產業關聯經濟學,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北:民國58年6月出版)。
89. 張榮豐,中國大陸經濟改革與兩岸經濟交流之關係,兩岸經濟發展與亞太經濟合作研討會,1994年6月9日~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