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收集中部地區9個空品測站1994-2007年之資料,收集之測項以空氣污染測項:PM10、PM2.5、SO2、NO2及氣象測項:風速、風向、濕度與降雨量等資料。本研究定義PM10之日平均濃度≧125µg/m3為PM10事件日,找出中部地區9個測站歷年發生PM10之事件日,依各事件日之氣團傳輸路徑、風速、風向、氣象資料及相關污染物之分佈特性,將PM10事件區分成境外移入型(沙塵暴事件、非沙塵暴事件) 及本土型(滯留型事件及河川揚塵事件)。 研究結果發現中部地區各測站其PM10事件類型以滯留型事件為主,尤其以都會型測站如豐原及大里測站所佔之百分比最高,滯留型事件日分別佔該站總事件日之92%及95%。次要之PM10事件則為河川揚塵事件,其中又以濁水溪以南之空品測站崙背及台西測站較為明顯,各別約佔該站總事件日之14%及18%。沙塵暴及非沙塵暴兩種長程傳輸事件在總事件日之中佔有一定之比例,其中以沙塵暴在各測佔之比例較高,約介於10%~20%,而非沙塵暴事件期百分比大多低於10%。另外研究中還發現混和型事件,指的是同一天有兩種型態的事件日發生,但其發生之百分比較低,約佔總事件日之5%上下。 在本土PM10事件之分析上發現,主要發生季節以冬季為主,河川揚塵事件發生之天氣型態以東北季風型及高壓出海型為主,分別佔所有天氣型態之55%及17%,由於這兩種天氣型態通常伴隨著高風速之東北季風,由迴歸分析發現,風速對於PM10-2.5之濃度有正相關之趨勢。滯留型事件之天氣型態以高壓迴流及鋒前暖區為主,分別佔所有天氣型態之44%及16%,這兩種天氣型態之特徵為天氣晴朗、且風速極小,有利於二次衍生性氣膠的生成及累積,以複迴歸分析發現,滯留型事件中NO2為PM10之主要貢獻因子,貢獻量最高可達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