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221.136
  • 學位論文

商山四皓:宋金元文學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想像

Shangshan Sihao: Historical Memory and Cultural Imagination of Song, Jin and Yuan Literature

指導教授 : 鄭文惠

摘要


傳統文士對於歷史記憶尤為重視,且屢屢通過對歷史記憶的反覆書寫,以彰顯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互動式關係建構,從而可以反映個人之情志,乃至時代思潮與喪亂、世變等源自外部世界的種種刺激。而商山四皓之歷史記憶則是基於其自身既出且處的經歷與儒、道兼備的格調等殊異性特徵,遂於漢代即已逐漸成為文士議論的焦點話題,至宋金元文學更是繼唐代中期以降愈加波瀾壯闊而蔚為大觀。同時,宋金元時期又橫跨唐宋、宋元變革兩大歷史階段,是以深具考察之價值。因此,本論文以宋金元時期文士關乎四皓事跡之書寫為研究對象,聚焦於歷史省思、出處觀念、時空感知三大面向,冀能藉以釐清主體意識與社會結構間的關連性。 於歷史省思方面,就已經可以看到漢代文士立足於不同的觀視角度,而對四皓事跡進行多元化的詮釋,特別是班固的書寫,除進一步鞏固道德禮義的立場外,還基本確立了四皓事跡的主線發展,並賦予四皓「古之逸民」的形象,因於一定程度產生溝通儒、道的促進作用,從而開啟魏晉之際以降文士對四皓之精神境界的想像。於是大抵在唐代以前,隨著儒家思想長期與政治核心維持著緊密的聯繫,道德禮義之立場遂成為文士書寫四皓事跡的基調,且在《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多重影響下,更是進一步推動了四皓事跡之書寫的多元化發展。而宋代以後的相關書寫,則往往能夠在看似一成不變的紹承中,體現出有別於往昔的歷史省思,因而可以看到大我意識之強化、人我關係之強調、主體精神之深化、內丹養生與體道修行之聚焦的現象。此外,亦隨著唐代科舉制度施行以來對歷史省思能力的反覆強調,於是進一步激起文士對探查四皓事跡之「真相」的渴望,且還通過模擬想像的方式對四皓事跡進行同情共感的人情理解,並於類書文化、疑古風氣、世變經歷、理學思潮的推波助瀾下,持續深化了文士對四皓事跡的歷史批評。如此,四皓之人物典型遂於理性與感性兼備的多元化觀視角度中,呈現出不斷下行的發展趨勢。 於出處觀念方面,文士則每每通過對四皓之出處經歷的書寫,以凸顯個人的出處意識。於漢魏時期,文士主要是根基於含括天地大道在內的道德禮義之立場而論出處,此一立場之發展至宋代以後,遂於《易》學、儒學、理學的不斷開展中,呈現出從鞏固政權到恢弘道義的深層轉化之現象。而於晉南北朝時期,在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下,文士之出處意識於是出現自「道隱」持續向「身隱」傾斜的發展軌跡,往往認為只要心性主體能夠獲得確立,就可以應對一切源自外部世界的挑戰。自唐代中期以降,又隨著隱逸、園林文化的發展,遂衍生出「中隱」一類出處論述,並對宋代文士造成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尤其凸顯出維持內外聯繫之既仕且隱的出處意識。至金元、宋元之際以降,文士則由於世變衝擊,致使仕途受阻暨沈淪於社會底層,出處意識遂再度呈現出向「身隱」靠攏的跡象,然由於理學思潮的影響不斷擴大,從而在務實的心態下,開展出了似出非出、似處非處之超越出處的觀念。 於時空感知方面,主要是考察橘叟、爛柯異聞與四皓事跡之書寫產生的融匯現象,其中橘叟異聞之融匯乃以空間書寫為核心,爛柯異聞之融匯則是聚焦於時間書寫。橘叟異聞尤以「橘中之樂,不減商山」一語而與四皓事跡之書寫在空間層面產生高度的關連性。而於此前所見文士關乎商山空間之書寫,隨著《易》理觀念、道家思想、道教話語、佛教義理的影響,大抵可以說是歷經了由避禍屬性向高隱、遊仙屬性的轉化過程。逮橘叟異聞產生融匯後,由於唐宋之際隱喻系統的積極運作,與內丹養生對主體心神之修道工夫的聚焦,以及「橘」此一文化符號所涉及「心室」的隱喻內涵,從而致使橘叟異聞在融匯之初,就被賦予了饒富哲理層次的空間書寫之高度。同時,還能見到文士藉微觀、常態空間三維再現商山、橘中之場域氛圍的現象,而此一現象主要是根基於當時以「意」為核心與高度符號化兩項特徵,通過描寫、命名的想像方式,促成人即四皓、橘叟,地即商山、橘中的混融狀態。爛柯異聞之融匯特徵則十分的薄弱,主要是基於唐代中期以來四皓弈棋形象的陸續開展,遂與四皓事跡、橘叟異聞構成聯想關係,從而導致三者在南宋後期至元代呈現出愈加明晰的交互融匯之軌跡。於是在三教思想之影響與喪亂、世變經歷的刺激下,城市與山林、俗與聖之時空差異,就成了主體企尋閒樂之思的隱喻,尤其城市與俗、山林與聖兩組時空所構成的巨大時間差,分別標誌著急遽變動與缺乏變動刺激的時間感知。此外,文士還在理學思潮的影響下,藉含括觀棋者之旁觀姿態在內與「局未終」之情節的隱喻以為說法,將弈棋活動較量勝負之主要特徵轉化為對輸贏、得失的超越,從而達到消解「争心」在時間感知層面所引發惶恐、畏懼之心理的根本目的。

關鍵字

商山四皓 記憶 出處觀念 橘叟 爛柯 時空意識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撰者年代序列;近人編纂古籍則依出版年代序列於後)
〔周〕李耳撰,〔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7月)
〔周〕孔門後學編:《論語集注》,收入〔宋〕朱熹集注:《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1月)
〔周〕卜商:《子夏易傳》,收入〔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
〔周〕列禦寇撰,〔晉〕張湛注:《沖虛至德眞經》,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11月,臺1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