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4.63.87
  • 學位論文

《莊子‧內篇》生命反思與超越的內在理路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the Transcendence and Reflection on Life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

指導教授 : 林明照

摘要


本文以「內在理路」做為研究進路與敘述架構,其中包含著「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題名「反思與超越」即涵蓋這一進路的終始。三個主軸連貫環扣,能彰顯出莊子的危機意識、思考角度與願景。   「成心」的已成和固定思維是莊子掘發出的亂象根源,在第二章的「批判現象」中,依據莊子所批判的情境,抽繹出「成心」的三元素與判斷模式,分析「成心」的組成與運作。正因為處理的問題是既有的「成心」,因此莊子的解決辦法採取「消解」的角度,於第三章「解決方案」指出這樣的「消解」角度是第二序的位置,不同於道術/周文和儒家第一序的增益。在第二序的位置上,莊子給出兩個解決層次,一是「認識實情」,即知曉人與物「普遍而又永恆發生的現象」,此是「知」的層面,掌握實情是為了清楚修養工夫的所以然;二是「修養工夫」,此是「行」的層面,唯有知行合一,修養工夫才能準確在生活中開展。既然「成心」是莊子的批判,那麼莊子的「理想」也就是與「批判」截然相反的狀態。在〈內篇〉的脈絡下可以看見這樣的對照,「鏡心」的「虛空」與「流動」,對反於「成心」的「已成」和「固定」,第四章「理想狀態」即提出這樣的理想訴求,無論是「個人之德」或「整體之和」,均有著能夠待物的「虛空」和變於當下的「流動」這兩樣基本條件。   由「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能層層梳理出《莊子》思想的「作用範圍」,主要有二:一是「成心」轉化至「鏡心」的過程,揭示出莊子在「判斷」層面的關注與施力,也展現出莊子對生命的熱情與入世性,其思想不離人倫日用的基調。二是第二序位置的修養工夫,可定位出莊子與道術/周文和儒家的相容空間,兩者並非截然對立。

關鍵字

莊子 內篇 方法論 成心 鏡心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專書‧古籍
【先秦】佚名著;方韜譯注:《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先秦】佚名著;江灝、錢宗武譯注:《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先秦】佚名著;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先秦】佚名著;袁愈荌譯注、堂莫堯注釋:《詩經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