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0.2
  • 學位論文

《孝經》思想研究──以荀學為進路

XIAOJING thought research── take Xunism as a method

指導教授 : 劉又銘

摘要


一般來說,普遍大眾應該都會認同「孝」在華人社會文化裡的重要性,於是以「孝」為名的思想典籍──《孝經》便順勢地影響著一般民眾;然而,宋明迄今的儒學學界卻居然呈現著恰恰相反的情況。但《孝經》思想,實際上,應為孔學裡重視實踐一路的孔荀之學脈落的繼承才是。 基於此,本論文嘗試就著創造的詮釋學之眼光,並且以荀學為進路,重新理解、詮釋、審視《孝經》思想。不過,基於《孝經》本來並無意於建構自身哲學思想體系,所以本文對《孝經》思想的探究便採取兼顧「意謂」與「蘊謂」層來掘發《孝經》蘊含的道論、心性論、天人關係論、致知修養論、政治論等層面的內涵,以探究出其思想脈絡及思想體系的應然樣貌,甚至進一步辨認其哲學思想體系。 首先,《孝經》蘊含的「道論」一則為非神聖本體的素樸天道,雖說是素樸天道但仍是潛藏有價值傾向的。然後,《孝經》這樣的天道還可以作為它另一方面的「道」之啟發,那便是其所著重的、就人倫層面來談的「人道」。於是,《孝經》之「道」乃是形下、不離人所處的現實社會的真實存在,還是人能就著現實情境進行校正、調整,乃至於符合是時分寸的憑藉。    接著,《孝經》中蘊含的「心性論」,根據其論「性」可知「性」雖有著「向」善的能力,但還是有「生」與「自然情感、欲望」於「性」中的,於是「性」便不能成為其理路裡人成善與成德的必然保證。不過,也因為其「性」之具有向善的能力,於是「情」在其思想理路中便蘊含有價值傾向也能有節度分寸。至於《孝經》思想理路裡能辨別、判斷如是節度分寸的關鍵乃在於「心」,因此其「心」便是人能進行價值判斷並進行學習以至於成聖與成德的依靠了。然後,《孝經》蘊含的「天人關係」尚與其「道論」有關,於是其天人之際走著合中有分一路。 而《孝經》中蘊含的「致知論」、「修養論」及「政治論」,則是在這樣的「道論」、「心性論」、「天人關係論」等基礎底下,進一步發展而有的思想理論、思想體系。第四章《孝經》蘊含的「致知論與修養論」討論以其心性乃至於成善成德的方法與歷程。至於第五章討論的「政治論」,首先以「以孝治天下」、「化民」、「揚名」為其施政之基本理念;那便是要求君王得行其「至德」地為政以德於民、引領人民,使人民能藉由向他學習而漸漸變化,乃至於做到最好進而能揚名。接著,透過探討其施政的實踐原則尚可以發現,其原則概念都是極具其自身之特殊思想性格的。總而言之,透過這樣的對《孝經》思想系統的建構便可以切實見到,《孝經》乃是在荀學系統脈絡下的、具有荀學性格的思想著作。

關鍵字

孝經 荀學 創造的詮釋學 荀子 孝治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孝經》及相關研究專書
楊鴻銘:《《孝經》之文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4 年
蔡汝堃《孝經通考》,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年
陳鐵凡:《孝經學源流》,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 年
陳鐵凡,《孝經鄭注校證》,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7 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