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29.92.57
  • 學位論文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研究

Study on how the Emending Notes of the Thirteen Classics emend with Shichikei Mōshi Kōbun Hoi

指導教授 : 車行健

摘要


本文透過整理及分析《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下稱《校勘記》)所有參校《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下稱《考文》)的條目,以釐清《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整體情況及二書的關係,了解《考文》對於《校勘記》校勘工作的影響與價值。同時,二書的關係,亦可視為中日經年的經籍與學術交流的代表之一。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四章,第二章主要介紹《校勘記》與《考文》的成書背景與體例,以及《考文》如何傳入中國,並為《校勘記》所用。第三章整理與統計了所有《校勘記)參考《考文》的條目,並按條目內容分類。而第四章則以第三章整理所得,探析《校勘記》參校《考文》的情況之意義與原因。《考文》傳入中國後,除了為《校勘記》所用外,盧文弨為另一位較系統法使用《考文》校勘成果的清代考據學者。為了進一步了解《校勘記》使用《考文》的方式在清代的普遍性與獨特性,本文的第五章將第三及四章的研究成果,與盧文弨使用《考文》的方式進行比較。 中日兩地的經籍歷來的交流,使中國不少經籍都傳到日本,並為日本學者所研讀及學習,刺激了日本的經學發展。日本經學家使用這些當年由中國傳入的古本,完成不少出色的著作,例如《考文》。這些著作由日本傳入中國,一些於中國散佚的古籍亦重新回到中國學者的視野中。日本學者利用中國傳入的經籍撰作出出色的經學著作,在兩方面刺激了中國學者。主觀上,中國學者得見日本學者的進步與著作之精良,激起了他們求精之心,更用心投入經學研究與校勘工作當中;客觀上,這些隨著日人著作傳入的中國古本,為當時的考據學注入了不少新血,所提供了豐富且未見於中國的校勘材料,進一步推動了考據學的發展。中國學者在校勘過程中,除了取用日本學者的成果,使其校勘成果更精良可靠外,亦在自己的校勘著作上,修正及回應日本學者所提出的觀點,是一種突破時空的學術交流。他日這些作品再傳入日本後,又再次為日本經學發展提供了新的觀點與刺激,推動著兩國經學的發展。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晉】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版。
【宋】朱熹撰:《周易本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初版。
【清】盧文弨著:《群書拾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清】盧文弨著:《抱經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