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9.90.131
  • 學位論文

竺道生《法華經疏》與 光宅法雲《法華經義記》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Zhu Tao-sheng's《Saddharma-pundarīka sutra Comment》And Fa-Yun's《Saddharma-pundarīka sutra Comment》

指導教授 : 涂豔秋

摘要


在隋.智顗(A.D.538-597)集法華思想且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天臺宗體系之前,中國現存早期的《法華經》註釋書中,較有代表性為竺道生(A.D.?-434)的《法華經疏》和法雲(A.D.467-531)的《法華經義記》,本研究所欲探究之重點,即是比較於南北朝時期,竺道生《法華經疏》和法雲《法華經義記》二者注解《妙法蓮華經》的注經方式與義理思想。   全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進行本研究的緣由與背景,並梳理出道生和法雲兩者在詮釋角度、思想脈絡的差異性,強化研究的可行性。第二章為竺道生與法雲思想背景的介紹,說明竺道生和法雲所處時代下的學術思潮,並以二者師承和重要事蹟為個人生平做一勾勒。第三章為注經形式比較,透過「科判形式的比較」得出二者在全經結構、品目的科判、長行與偈頌的科判三個層面的簡、繁差異;而藉由分析二者「注經用語的特色」,呈現兩者注經用語的平實解釋與創造開展。第四章為三乘觀比較,在「方便、實相觀比較」中,比較二者對於「方便」、「實相」觀的理解,進而了解道生在「方便」和「實相」觀中凸顯「一乘」實相的極致,而法雲以「雙顯」相互彰顯彼此的名相。順此,在「無三成一、開三顯一比較」中,承上節二者對「方便」、「實相」觀的理解,分析二者對於「三乘」和「一乘」的詮釋,即道生「無三歸一」唯有一乘,法雲「開三顯一」彰顯一乘。最後在「三車、四車比較」中,了解二者在「三乘」至「一乘」的進路差異,並歸納出道生的進路乃是二乘人先至菩薩乘再至佛乘,法雲分出三乘人最後歸入一佛乘。第五章為因果觀比較,在「道生的因果觀」中,探討道生在《法華經疏》如何理解《法華經》教示眾生達至一乘,以及在行因至果的實踐上的呈現方式,可知道生的因果觀為基本的因緣果報,尚未提出實踐方式和主體,但已在因果相召中點出信受般若智慧的重要性。在「法雲的因果觀」中,以「昔、今因果的比較」、「感應因果的進路」、「三車體相所呈現的因果觀」三個層面,得出法雲除基本因緣果報之外,更拓展行因至果的實踐,同時在因果相召中則強調感應佛、聖的重要性。第六章為判教與佛身觀比較,在「道生的『四種法輪說』與法雲『始終為義』的判教」中,討論兩者對於《法華經》在判教中的定位。在「佛身的『感應』與法身的非『常住』」中,探討兩者如何理解《法華經》中的佛身,以及佛生與眾生間的作用。

並列摘要


本論文以中文書寫,作者無提供英文摘要。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按古籍成書年代排序)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第262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第1509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第1564經
訶梨跋摩造、[姚秦]鳩摩羅什譯:《成實論》,《大正藏》冊32,第1646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