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59.224
  • 學位論文

同步化聲光非破壞檢測研探類岩材料於貫切破壞之群刀效應

Automatic Synchronization of Acoustic and Optic Nondestructive Techniques to Investigate the Group-cutter Effect during Indentation Fracture of Rock-like Material

指導教授 : 陳立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囿於台灣地理環境之侷促,使得地下空間之開發與使用方興未艾,因此各項地下掘削開挖工程案例日增,但機械式開挖掘削機制之瞭解卻仍渾濛。回顧機械式隧道掘進工程,考量切削刀頭與岩體間互制行為乃至破壞機制之極近域場研探甚少,本研究乃以雙刀式正向楔形貫切破壞試驗(normal wedge indentation fracture test)簡化模擬實務鑽掘工程之多刀楔切削行為,藉以探討機械開挖之接觸破壞模式,並配搭複合式非破壞檢測:(1) 光學電子點紋干涉術(electronic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 ESPI)及(2) 聲射(acoustic emission, AE)技術;進而以LabVIEW程式建構同步化(synchronization)自動數據擷取,以探究此項接觸互制行為之叢聚、初裂與裂衍等系列破壞特徵。 本研究於雙刀貫壓位置下方某深度,採用裂縫開口位移(crack opening displacement, COD)作為回饋控制訊號,求得完整峰前、峰後之加載歷程,以進行相關破壞演化之觀察。受貫壓之類岩(rock-like)試體以水泥砂漿行之。於無圍壓狀態下,變化雙刀間距作為主要變數,以理析開挖機具群刀互制之力學行為;進而探求群刀效應之臨界間距(critical space)。因電子點紋干涉術具高精度(微米)且非接觸式之即時、全域性觀測等優點,並配合二者耦合可同步進行另一非破壞聲射技術供檢驗材料內部微震裂源之定位,相關貫切破壞試驗之定量觀測。本研究所得結果計可研探: (1) 峰前延性破壞之彈-塑性發展及脆性破壞時機與方位,亦即峰前變形連續(displacement continuous)之彈-塑性界面往臨界發展趨勢;及變形不連續(displacement discontinuous)之初裂與裂縫演化。 (2) 峰後脆性破壞之裂尖微塑區(process zone)發展。 (3) 求得群刀效應之相對臨界刀距約為3.0∼3.2之間。 最後綜合實驗、理論及分離元素法之數值解析作一比對,以驗證同步化聲光非破壞檢測之適確性,並資以求解雙刀互制效應之破壞機制。

參考文獻


[3] 李昶佑,應用電子點紋干涉術探討岩石貫切過程之破壞演化及破裂特徵,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台北,2006。
[9] 胡光宇,複合式非破壞檢測佐探類岩材料於單刀與雙刀貫切之破壞機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台北,2007。
[1] 王紹宇,分離元素法於接觸破壞之刀刄磨耗與雙刀效應之模擬暨耦合有限差分法之數值初探,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台北,2008。
[2] 江明軒,FLAC耦合PFC2D應用於雙楔刀貫切破壞之初探,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台北,2008。
[5] 金昆翰,開發同步化聲光非破壞檢測於類岩材料受雙刀式貫切破壞之研析,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台北,2008。

被引用紀錄


買冠誠(2011)。以非破壞光學干涉術研探岩材於斜剪過程之破壞演化〔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NTUT.2011.0024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