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過去與原住民相關之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原住民生活痛苦指數明顯高於非原住民,其中亦有許多研究陸續發現山地鄉原住民之死亡率情形有遠高於台灣地區的現象,且無論在十大死因排行、疾病的盛行率等情形也明顯與台灣地區有所差異,加上由於競爭壓力的日漸上升,因此亦有許多原住民有外移的現象產生,這樣的情形會使部份的原住民們的環境結構與生活習慣產生變化,因而使其在健康情形的狀況而有所不同,由於過去是採地域別來分析原住民之健康狀況,因為這樣的方式較為粗略,且落差較大,因此本研究便擬以都市化程度別來取代之,以彌補過去研究之不足。 本研究之對象為民國九十一年在內政部戶政司登記具原住民註記資料者,共435,476 人,在分別取得其戶籍資料與死因資料檔案後,再加以彙整與分析,探討隨著都市化程度別的差異,原住民的健康狀況是否有所不同,並將所得之結果與台灣地區人民的健康狀況進行比較與探討。 本研究發現,無論是從粗死亡率、年齡標準化死亡率、十大死因別、標準化死亡比、嬰兒及新生兒死亡率或是平均餘命等方面來看,原住民的健康狀況普遍皆要比台灣地區還來得差,且隨著都市化程度的不同,其健康狀況的情形也會有所不同。 本研究之原住民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713.7 人,以台灣地區為基準人口之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910.2 人,至於台灣地區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565.1 人,雖然將都市化程度分為四級可以看見明顯的一致性,即隨著都市化程度的降低,其粗死亡率與標準化死亡率的情形隨之上升,在粗死亡率方面,第一級與第二級的原住民要較台灣地區還來得低,第三級與第四級的原住民則要較台灣地區還來得高;在標準化死亡率方面,除了第一級以外,其他三級皆要較台灣地區還來得高;但若細分為八層後則依都市化程度略有升降起伏,這樣的現象有可能是和原住民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或是不同都市化程度別資源分配不一有關,另外,在平均餘命方面,原住民男性之零歲平均餘命為64.7 歲,原住民女性之零歲平均餘命為72.6 歲,與台灣地區(男性:73.2 歲,女性:78.9 歲)相較之下,原住民男性與原住民女性分別要少了約9 歲與6 歲之多。 本研究發現原住民的健康狀況隨都市化程度降低而降低,建議未來則可以多著重於致病機轉、預防介入及特定行為對於疾病的影響之成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