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55.151
  • 學位論文

私立大學作業基礎成本制學生成本之研究

指導教授 : 孫震 鍾彩焱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個案大學原建立之學生成本計算模式,將歲出預算分類為各系所、各學院、各行政單位之成本庫,在彙集各系所成本後以學生人數平均分攤之。在此種模式下,各類型學生之成本無法區分(如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則成本交互補貼(cost subsidization)現象可能發生。而預算在重分類時不考量與學生成本不攸關項目,則會導致成本溢計(overstatement)。另外,成本制度不依作業活動作分攤,則未能將學校各單位之功能加以區別,無法達到各類績效評估之目的。 在私立大學預算經費有限之情形下,如何將預算妥善分配及運用至為重要,而成本制度所提供資訊之攸關性及可靠性乃是關鍵。雙構面之作業基礎成本制,結合成本指派觀點及程序觀點,為成本與非財務資訊之基礎,得計算出合理正確之成本,並瞭解成本發生確實之原因。而在複雜組織下,多階段作業基礎成本制(multistage activity-based system)分攤方式,則可以處理高階管理階層、服務部門之作業成本,其成本之發生多係因下層單位之需求而來,如此則成本分攤所提供資訊會更為符合攸關性(relevance)及可靠性(reliability)之需求。作業基礎成本制之精髓,在於評估可產生附加價值之作業,並抑減無附加價值之作業,以達到成本規劃、控制及執行等功能。 針對成本(costs)、作業(activities)、動因(drivers)資訊加以分析後,發現增加學生人數可以降低單位成本;或考量各系所基本招生人數後,再加以訂定學生收費標準。以學生人數為分攤基礎(成本動因),在學校環境中是應用最多者,唯其他成本動因則是顯現學生單位成本差異之關鍵。另外,各系所財產、空間及課程之成本,亦是展現學校提供教育與服務予各學院本質上既存之差異,唯必須能參酌比較性(comparable)資料以評估此類資源耗用之效率及效果。語云「不同目的,不同成本」,成本制度之建立應能考量制度之擴張性,以滿足各類成本資訊之需求,而作業基礎成本制之建立即得以達成上述目的。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4】Cooper, R., and Kaplan, R.S.(1988), Measure Costs Right: Make the Right Decis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pp.96-103.
【10】Cooper, P. and Cook R.(2000),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Universities─Five Years On,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April-June, pp.61-68.
【13】Datar, S.M. Foster, G. and Horngren, C.T.(2000),Cost Management : A Managerial Emphasis, Prentice Hall.
【16】Goddard, A. and Ooi, K.(1998),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Central Overhead Cost Allocation in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Public Money & Management, July-September, pp.31-38.
【19】Hansmann( 1980), The Role of Nonprofit Enterprise, Yale Law Journal, Vol. 89, No. 5, pp.835-901.

被引用紀錄


張鳳琪(2007)。作業基礎成本制導入圖書館經營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20420081553486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