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5.190.144
  • 學位論文

華文社群之「韓劇迷」解讀型態研究-以《我叫金三順》一劇為例

Korean TV Drama Fans’ Interpretation Patterns-a study on My Name is Kim Sam Soon ‘s Chinese audience

指導教授 : 王小惠

摘要


本研究從社會現象出發,看到韓劇所帶來的韓流威力,在這幾年橫掃全亞洲,使得研究者興起研究動機,回歸媒介產品的製作意圖,最終目的還是希望能得到閱聽人的關心與注意,在這個想法影響下,本研究以「韓劇迷」做為研究對象,且著眼韓劇在亞洲廣泛流行的因素,而希望擴大研究範圍,以台灣與大陸兩地區作為華文地區的代表,並希望透過網路新科技的便利特性,研究兩個地區韓劇線上討論社群中,劇迷參與劇後討論的相關內容。   本研究援引接收分析理論中的解讀研究作為理論基礎,探討相關領域的實證研究後,採用Liebes & Katz(1993)研究《朱門恩怨》時所提出的研究架構,作為後續分析討論的基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則採取參與觀察法,利用長時間的資料蒐集,觀察劇迷們對於韓劇《我叫金三順》的劇後討論,資料時間長度為2005年6月1日至2007年6月1日,而後根據分析架構,分成「參考型解讀」與「批判型解讀」兩部份去做討論。   從兩種分析架構中,可以呈現出劇迷對於戲劇的不同態度,同時也可做為比較的框架,台灣與大陸地區「韓劇迷」同時接觸到韓劇這個外來文化產品,解讀上卻不盡相同,也不完全不同,因此本研究又針對當中論述去歸納華文地區對韓劇《我叫金三順》一劇,解讀上的相同點與相異點。   在兩地區解讀的相同點上,可以分出四大點,分別(1)因劇中對人生採取正向積極的詮釋,而引發劇迷的共鳴;(2)韓劇善於利用二元價值詮釋,深深影響劇迷們解讀時的判斷;(3)另外劇中亞洲文化價值觀的傳達,因為文化接近性的緣故,而使劇迷在觀戲時容易產生認同感,也是韓劇大受歡迎的原因;(4)另外,除了文化接近性外,劇迷們習慣以認知結構中的生活經驗、文化與個人經驗來解讀戲劇,因此當劇中呈現一些原型或通則的概念時,則很容易讓劇迷對戲劇產生認同。   兩個地區對解讀上的差異,則展現在對《我叫金三順》此劇的情感表現上,台灣劇迷認為《我叫金三順》這部戲,對於情感的刻畫很真實,大陸地區的劇迷卻認為《我叫金三順》這部戲只是一個美好的童話,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地區劇迷非常積極投入假想式參與,展現了較具幻想的特質。   再回應到本研究問題上探討,「韓劇迷」對於劇後感想的發表仍然回應Hoijer(1992)所提出來的,對於認知結構與解讀上的關係,另外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亞洲文化更深深的影響了韓國、台灣與大陸三者,在戲劇上因為韓劇大量表現質樸的價值觀,而吸引了劇迷們的贊同,最後研究者更針對了網路空間對大陸地區劇迷的宣洩功能和亞洲地區女權低落的現象提出一些反思。

關鍵字

解讀型態 韓劇 金三順 文化 亞洲文化 線上社群

並列摘要


The research on how the audience in Chinese language area interpret the Korean TV Drama Korean My Name is Kim Sam So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nvolves with attempting to understand audience’s interpretation patterns and why Korean TVdrama go over in Asia.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way of decoding and searches affiliated empirical research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analysis framework used by Liebes & Katz(1993) in Dallas. We collect the data over 2 years in this research. During JUN 1st, 2005 to JUN 1st, 2007.   The result reveals, The audience in Taiwan and China have similar interpretation that are applicable to both. It can be respond to the research that Hoijer (1992) indic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pretation and cognizance structure. Moreover,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e concept that Korean TVdrama include many Confucian values. In addition, the interpretation patterns between two areas also have divgence in detail.

參考文獻


葉嫦芬(2001年11月22日)。〈韓劇、日劇大對決!〉。民生報,第C6版。
李秀美譯(1994),Livingstone, S. M. 著(1990)。〈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 The Psychology of Audience Interpretation〉,《新聞學研究》,48:293-295。
孫秀蕙(1997)。「如何研究網路傳播」,傳播研究簡訊,第9期,頁1~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劉伊倩(2004)。韓劇閱聽人研究-以台北市女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被引用紀錄


陳相綾(2012)。韓國電視劇優勢資源之研究:市場結構與戲劇製程特點分析〔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086
王貞茹(2009)。從關係理論探討迷現象—以台灣韓劇迷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10059
方怡蓉(2010)。不同餐廳類型產品置入對廣告層次效果之影響-以廣告相關性為干擾變數〔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8-1407201013451200
Chen, Y. N. (2011). 社群參與、情感連結與品牌忠誠之關係探討─以流行音樂產業為例 [master's thesis, Yuan Ze Universit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09-2801201414592950
Chen, S. Y. (2012). 探討消費者對電視劇周邊商品態度之研究—以某韓劇為例 [master's thesis,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iriti Library.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78-261120141016203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