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人物分別是:鍾離權、呂洞賓、李鐵拐、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 藍采和、何仙姑這八位神仙,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八仙文化流傳的範圍是複合的,包括文學、藝術、歷史、宗教、民俗等方面,相關的研究亦豐富蓬勃,可堪稱為「八仙學」,而八仙的圖像不僅呈現了各個時代、地區的道學思想,更反應整個俗民文化的品味與信仰。 本文主要架構可分成兩大板塊來討論,即個體形象考源和組合圖像考源。首先,就八位仙人的個體形象形成,藉由文獻與故事系統、仙傳傳說等來建構文本演變歷程,來比照圖像中的人物形象;其次,將八仙組合的圖像分作兩大故事系統來規整,藉由上一步驟的結論辨識出八仙人物成員,並對照該時代的文化因素了解八仙組合的規範,進一步的了解人物間的搭配關係與轉變原因;最後,從道教法術角度,討論八仙圖像中變化意象的圖像來源、表現方式和文化意涵。 由以上的研究可建構出一張八仙意象的脈絡與地圖。以地域性而言,可 概略分為北方與南方的流行發展:北方範圍如金代平陽地區的戲曲中心創造出侯馬金墓等八仙藻井磚雕;文藝中心的山西芮城了繪製了永樂宮的壁畫群,為晉南作坊的典範傳承,另一方面,明朝宮廷的文藝中心所創作的大量教坊劇散佈至全國各地,提供慶壽文化的養分;南方範圍如顏輝所處的杭州、寧波地帶,正是當時中國向外貿易的樞紐,中日韓地區皆建構出顏氏一派這種寫實與幻想匯融的繪畫風格,南方的道釋畫也與山西龍虎山的正一派道教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明代浙派的許多畫家即當中的信徒,在八仙圖像的創作上呈現了不同於北方宮廷的獨特風格,明清以降,蘇州一帶的緙絲工藝達到鼎盛,群仙慶壽緙絲圖的發展一脈相承並形成時髦的畫題。從功能與目的性來看,圖像發展趨於樣式化,八仙圖除了餽贈、裝飾的目的之外,亦兼具了儀式、宣傳品的宗教功能,即透過圖像來表達對神仙世界的想像、人間慾望的集成以及生命終極追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