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87.60
  • 學位論文

德布西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之音樂分析

Musical Analysis On Debussy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指導教授 : 蘇正途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我們現在所歌頌的印象派(Impressionism),在當時是一個被官方所嘲諷的名稱,它所代表的意思是一群沒有繪畫技巧的年輕畫家,所創作出來的作品,甚至比糊在牆壁上的壁紙還不如。但隨著印象派的日漸茁壯,這些不實的指控也一一不攻自破。在印象派的領域裡,藝術不再是純粹的線條,取而代之的是多層次的光影和色彩,氣氛的營造與調和更是藝術家們著墨的重要焦點。無論如何,印象派的觸角從繪畫、詩作一直延伸到音樂,在藝術史上所締造的成就是我們有目共睹、且不容忽視的。 在印象樂派當中,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可說是扮演一個承先啟後的角色。處在藝術新潮流竄起的年代,他大膽地將印象派的思維帶入音樂當中,企圖以豐富的色彩避開貝多芬的狂熱魄力,以氣氛的營造來取代華格納的高調獨白,在前一世代的風格發展到近乎極致的狀態下,無疑是為音樂注入一劑改朝換代的強心針,除了為愛樂者帶來了嶄新的視野,也替音樂揭開了全新的序幕。雖說在德布西之後,有拉威爾等著名的音樂家,同樣也為音樂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效果,但若要找真正能與開啟印象樂派劃上等號的,除了德布西之外,實無他人。 筆者將在本文中探討印象樂派之形成、德布西的求學經歷以及其創作手法,另外,德布西這首g小提琴奏鳴曲之創作背景、樂曲架構與詮釋方法亦為筆者著墨之重點。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Debussy, Claude. Sonata in g minor For Violin And Piano. Florida: Master Music Publications, 1994.
中文書目
林勝儀譯,<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德布西>台北市,音樂之友社,
2000(民89)。
許麗雯編,<你不可不知道的音樂大師及其名作III>台北市,高談文化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