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242.165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 創作行為對我個人而言,之前只是一種自言自語的狀態,靈感的發想皆從自己出發,最後作品討論的核心又回到自己本身。我慣常以自己身體做為延伸,去探討真實、虛擬與虛擬真實的交互過程。儘管一直都認為創作論述並不代表一切作品內容,但我依然希望從論述中捕捉自己作品的脈絡,整理作品中視覺真實、虛擬與被框架身體之間的關係,進而去呈現我個人的創作意涵。 本篇文章共計五個章節,依循自身的創作時間序列來進行。首先以早期作品「如果能穿透」,提及在數位媒體衝擊下,如何以身體思維進行創作。接下來談到「我還想躲起來」,展現出對當代生活的一種迂迴之偽裝。而「偉大的蓋茲比」則談媒體時代的符號所呈現的身體形象,是戲謔式的擬像作品。最後談到新作品「英雄我愛你」,企圖呈現個人生活在大眾媒體與社會框架中,虛擬與真實的交互作用,並由此隱喻身體的政治操控。 關鍵字:身體、擬態、媒體、虛擬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專書
1. Lynda Nead,候宜人譯,《女性裸體》(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p.117-118。
2. Foucau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
3. 布希亞的〈擬仿物與擬像〉中敘述(Jean Baudrillard,1998,p.13)

延伸閱讀


  • 郭亮廷(2011)。以身體對抗虛擬 與城市的鏡像共舞PAR表演藝術雜誌(226),46-47。https://doi.org/10.29527/PAR.201110.0019
  • 蘇映綾(2009)。身體。變變變:一段關於身體的探索旅程四季兒童教育專刊(31),14-17。https://doi.org/10.6398/SACEI.200911.0014
  • 陳柏州(2015)。改變成真師友月刊(574),8-9。https://doi.org/10.6437/EM.201504_(574).0002
  • 賴世烱(2009)。Mind-body non-intermittence應用心理研究(43),6-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5609251-200909-201005070040-201005070040-6-8
  • 戴士偉(2012)。Invisible Reality〔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1302201215534200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