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5.117.183
  • 學位論文

談音樂敘事與形式美

The Art of Form and Expression for Music

指導教授 : 賴德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論文選用筆者畢業製作的三首作品來講述,分別為:《事過境遷》、《莞爾》與《鳳凰》。上述創作概念涉及表格三大面向,雖然程度不盡相同,但都以「追求整體的形式來講述其作品特殊意義」當作佈局主旨。 初步介紹筆者三首創作後,將從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來探尋筆者所訴說的「敘事策略」現象,並從中歸納,思考往後創作的可行性。首先第一個作品是以詩詞為概念的例子,選自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的《大地之歌》第三樂章〈青春〉( “Das Lied von der Erde” mvt. III ‘Der Jugend’),以管弦樂團作伴奏的歌曲,歌詞材料來自東方的唐詩,我們能隱約從西方音樂與唐詩結合的設計來推敲,唐詩的文字情節走向會主導音樂段落的發展,以詩詞來當作形式制約是一種形式美。再來的作品是以情節為概念寫作的曲子,選擇美國作曲家,喬治•克拉姆(George Crumb, 1929- )的《鯨魚之聲》(”Vox Balaenae “)作為例子。對筆者而言,《鯨魚之聲》的發想圍繞於作曲家擬定的情節走向,以小組曲的型態呈現,每個樂章都有各自的故事與音樂特性,整套作品裡特別展露音色的細微變化,並帶有劇場的成份存在,為此選擇做進一步分析,探究組曲可以囊括哪些細節以構成完美的形體。最末,以敘事策略為概念的作品,筆者選定兩首來講述,分別是美國作曲家,查爾斯•艾伍士(Charles Ives, 1874-1954)的《未回答的問題》 (“The Unanswered Question “)與義大利作曲家盧西亞諾•貝里奧(Luciano Berio, 1925-2003)的《交響曲》第三樂章(“Sinfonia” mvt. III)。《未回答的問題》在異質音樂層次上突顯出作者對於敘述事件的安排,新創立的世界恰巧可與《鳳凰》相互照應;《交響曲》第三樂章,著名的特徵在於透過拼貼手法向古老的大師們致敬,筆者的《莞爾》也是利用拼貼方式建構寫作,上述舉例的作品,兩兩之間有著共通性,以及相異的邏輯與觀照點,透過在同基礎點建立,不同作曲家採不同層級的視野與做法,敘事策略將能從比較過程,留下更深、更值得探討的空間,使其概念更為清晰鮮明與成熟。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Cooper, Grosvenor and Leonard B. Meyer. The Rhythmic Structure of Music,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Hefling, Stephen E..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Cambridge, UK; New York:
Hicks, Michael.” Text, Music, and Meaning in the Third Movement of Luciano
Berio's Sinfonia.”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Vol. 20, No. 1/2 (Autumn,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