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80.122
  • 學位論文

風景製造的假面 論權力的製造

Illusions from Generated Sights: On Production of Power

指導教授 : 王俊傑

摘要


風景本身並不具意義,風景的意義是由人為介入後所賦予並詮釋的,森林、河海、山谷現實的存在不依賴於人,而當人意識到風景的存在時,風景的意識就隨著人應運而生。人開始在風景裡建置社會,圍牆、分界樹是最早看的出隔離外界,當所有的一切開始分離、切割,人們對自然的馴化就越規律與有秩序。都市裡自然的漸漸消失,人對於人工模式的自然景觀越感熟悉,在現代完善的社會建構裡,物質、媒體影像、科技成為主要的視覺風景。 在攝影技術大量普及後,人所經歷的風景影像通常是先看到複製影像,然後在旅遊的時候才看到實景,這些被再製的片斷操控人們所經驗到,也仲介著人們和影像與社會的關係,影像成了物化的世界觀,風景意識就此被重新編碼,想像先於實景,擬像的風景早就先在對觀者進行滲透與重塑。 人類面對被建置的環境,個人存在面臨著心理上的反動,而身體在這多角色的生存下,藉由各種身分扮演而達到社會認同。身體在不斷擴充的世界,從傳統社會-都市¬-全球,成為不完整的社會媒介,隨著時代的進步,人的生活不斷被分割且零碎化,很多科層下的生存制式化且不得不,好似有一股不斷往前的力量推著時代走,如傅柯在「知識/權力」的理論提醒,一切「理所當然」現實背後,操弄的往往不只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而是無孔不入的滲透到日常生活中,隱藏在後的價值體系反映了種種關係,因此需尋找並分析權力關係。 本論述以自身經驗出發,探討風景與權力,透過兩者關係對生存的空間質疑,藉由藝術家的身體作一系列的模仿、扮演和戲謔,重新檢視環境中不自然之處, 透過行為表演作為一種超越日常經驗的詩意實踐,試圖開創人造景觀的另一種觀看的可能性,期盼以個人的觀點與詮釋,找回身體在日常生活的主控權。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Scenery Body Daily Life Authority Power Globalization

參考文獻


Pierre Bourdieu,1983, “Erving Goffman: Discoverer of the Infinitely Small” ,Theory, Culture & Society,1(2)
Erving Goffman, (1961b), Encounters: Two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Interaction.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Company.
Jean Baudrillard,洪凌 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1998。
Jean Baudrillard ,吳昌杰 譯,《美國》,臺北:時報出版,1999。
Rene Descartes,王太慶 譯,《談談方法》,台北:大塊文化,200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