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6.26.17
  • 學位論文

德布西大提琴奏鳴曲之分析與詮釋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ello Sonata by Claude Debussy

指導教授 : 鄭伊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克勞德•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身處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作曲家,受到二十世紀多元化音樂聲響以及各種節奏、調式元素影響,其作品對後世有極大啟發,他唯一的一首大提琴奏鳴曲,有別於以往作曲家賦予大提琴優美的旋律線條,發揮其濃厚的音色,此首作品德布西使用了許多演奏技巧製造特殊的聲響,如:「pizzicato glissando」(滑音撥奏)、「sul tasto」(靠近指板拉奏)、「sul ponticello」(靠橋拉奏)、「flautanto」(如笛聲般聲響)等等,這些都顛覆了大提琴這項樂器的特質,此外,各種調式音階、全音音階、半音元素等等的使用,讓這首短短十二分鐘的作品,營造了三個完全不同氛圍的樂章。 本文分為「背景」、「大提琴奏鳴曲介紹」、「大提琴奏鳴曲之音樂分析與詮釋」、「結論」四部分,第一章了解社會背景、德布西的生平及作品風格,第二章說明大提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及音樂素材分析,於第三章中探討大提琴奏鳴曲各樂章之架構、素材內容、詮釋方法,並以第四樂章作為結論,期望透過本文的研究探討,能對這首精煉的作品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Claude Debussy Cello Sonata

參考文獻


5. 謝斐紋。德布西音樂的「新藝術」特質:以慕夏作品為例。音樂研究,16(5
1. Lesure, Francois and Roy Howat. "Debussy, Claud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6. Orledge, Robert “Debussy and the Theat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Wheeldon, Marianne. “Debussy's Legacy: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Ode a la Franc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