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81.212
  • 學位論文

台灣漢人竹圍形制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Form of Bamboo Enclosure of Han People in Taiwan

指導教授 : 林會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竹圍」為傳統聚落邊界之圍籬實體,是漢民入台以來重要的防禦工事之一。 「委屬堅固,足茲捍衛」的台灣竹圍,兼具有防禦、防風、農用等不同的功能,從 入墾時期府、郡城「城四周遍植之」的植竹需求,乃至「民莊皆用竹圍」的座社應 用慣例。經由人工刻意栽培而生的竹圍,長久以來,成為極富台灣風土特質與史地 脈絡的的人文地景之一。 本論文試圖探討自漢人入台之初,即成形的原住民竹圍應用,嘗試探討竹圍在 台灣的流變歷程,並進一步以竹圍發展較為完整的客家聚落,進行竹圍形制的分類 研究。據此提供傳統民居聚落之環境建構,與風土知識等相關課題的基礎資料,有 助於文資保存與社區發展可供參考之依據。 本研究發現,竹圍表現了台灣初墾社會至當今農莊生活,歷史性的地景風貌演 變。其流變歷程概略可分為竹圍的興盛期、竹圍的衰退與轉型期、竹圍的消失與遺 留期等三時期。漢民拓殖台灣之際,防禦性竹圍,即已成為清代官方廳城的主要防 敵設施,並且普及於南北各地之民間座社。其後,隨著社會環境的漸趨穩定,防禦 性竹圍開始全面的消失於台灣各地,並轉變為與居家生活更為密切的風圍,或混植 多竹種的多功能竹圍。竹圍功能的變化,不僅形成不同的竹圍景觀,同時呈現出台 灣各地域獨特的歷史性與地方性特質,藉由至今遺留仍於客家地區的竹圍、風圍景 觀,更可見竹圍在形制與構造上,以竹種為主要判斷標準的多種演化變貌,使得竹 圍成為台灣文化資產與人文地景上的重要項目。

關鍵字

竹圍防禦 客家 聚落 文化地景

並列摘要


none

並列關鍵字

none

參考文獻


1959,《台案彙錄甲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6,《台案彙錄壬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7《生態文化》,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59,《台灣紀事》,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01,(竹林之培育與經營管理》,農委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