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音樂發展至二十世紀初期分為兩大派系:一為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所代表之革新派;另一則為蕭士塔高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為代表之傳統派 。革新派在音樂節奏、聲響、形式等努力嘗試寫作出新的音樂語法;傳統派則在風格、形式上依循古典曲式、配器,進而在樂曲中發展出作曲家創作的精神,而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從音樂學院學到的是傳統保守一派,一方面喜愛突兀大膽的聲響,另方面卻遵循傳統,努力作出清晰流暢的線條,在風格上穿梭於兩派之間,受兩方其音樂風格影響,融合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sm),創造出普羅高菲夫獨特的音樂語法。 本文主要探討普羅高菲夫晚期作品《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第一章簡述普羅高菲夫的生平和重要作品,以普羅高菲夫之音樂創作來分期,分別為俄國時期(1891-1918)、旅外時期(1918-1936),及返俄時期(1936-1953),配合生平背景來簡述其生平與作品;第二章則根據普羅高菲夫本人與後人研究,所提出的五個創作方向作音樂風格分析,分別為:古典的走向、革新的音樂語法、觸技曲的手法、抒情的旋律與怪誕諷刺風格;第三章以《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為中心,由創作背景及作曲理念導入,並將三個樂章分為三節,各段落分別先敘述樂曲結構之分析,再嘗試提出個人詮釋探討之演奏理念。透過對普羅高菲夫作品的背景以及樂曲分析的探討過程,進而對作品的理解產生更深刻的共鳴,演奏也能獲得更多靈感,從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