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23.110
  • 學位論文

漢代畫像石中之陰/陽對偶圖像及性/別意識:後現代論述閱讀

The Yin/Yang Iconography and Sex/uality In Han Wall Carving: A Postmodern Reading

指導教授 : 林保堯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對於漢代畫像石圖像群及其所建置之空間所「再現」(representation)的權力結構與歷史書寫權力,本文將附帶參考後現代論述學者如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傅科(Michel Foucault)、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及其它後現代批評家之相關論述,以窺探漢代父宗族制社會之性/別意識形態、陰/陽、儒(鼎)及道(爐)知識譜系如何與「權力」掛勾,並透過男性主體「凝視」的文化性視覺過程,及對女性「身體」進行「客體化」的整套符號系統,進而產生、理解與影響漢畫像石圖像所建構出來的性/別符號世界? 在漢代父宗族制社會裡,藉由對女性身體形象的刻畫加以「視覺化」或者「誤認」,如:漢代畫像石空間建制及其圖像群佈置安排;此視覺化的來源與過程是以陽/男性視覺中心「凝視」女性身體來完成,陰/女性身體形象其實是陽/男性欲望的投射,對女性身體形象上的「閹割」、「殘缺」與「變形」填補上儒家君/父/夫權的陽具理性中心 —「聖化」及「魅化」— 以「規訓」女性身體的權力符號體系,建構儒家君/父/夫權的理性文化價值脈絡裡的公共空間秩序 — 陰/女與陽/男在漢代父宗族制社會裡「應當有的」位次秩序及性/別意識,而這種性/別位次則是依據陽/男性中心的差異位置來界定,將陰/女性作為陽/男性中心歷史書寫與視覺圖像的「它者」。 本論文試圖以「後現代」式的閱讀,解構漢畫像石圖像群及其空間所承載的性/別符號系統與權力話語、場域或論述;對於漢代的儒(鼎)、道(爐)知識譜系建構過程及影響進行剖析,經由視覺化的漢畫像石陰/陽對偶圖像群及空間建置進行符號權力的閱讀,加以釐出漢代父宗族制社會知識譜系建構下的權力脈絡,其目的在於解構漢畫像石中的陰/陽對偶圖像符號系統中的「陽/男性」中心書寫,以文字、典籍、圖像與符號等文本,互文出「陰/女」性在漢代父宗族制社會權力話語下的性/別意識歷史。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林巳奈夫,《漢代の文化》,東京:明文舍,1976年。
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Trans.Rupert Swyer. NY, Vint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1).
Michel Foucault,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NY, Vinta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王正華,〈傳統中國繪畫與政治權力 — 一個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學》第8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