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111.1
  • 學位論文

《流轉》歌仔戲十年專場的舞台實踐

指導教授 : 林國源 蔡美珠

摘要


《流轉》以個人專場的的形式演出,是多年來學習成果的自我檢視,也是十年學戲之路、心路歷程自我剖析的真情對白。本劇擷取歌仔戲著名折子選段修編潤飾,共演出五折子戲,上半場以<烽火情緣>、<挑簾>、<樓台會>、<英雄血淚>四折,表現清新雋永的「精緻傳統歌仔戲」,下半場則為風格迥異,熱鬧奇情的「胡撇仔歌仔戲」《玫瑰賊》,展現歌仔戲自由奔放、充滿庶民文化的浪漫色彩。演員的演出以戲曲程式「四功」、「五法」做為表演基礎,藉由生、旦、文、武不同行當的藝術風格,展現迥異的人物樣貌與性格,並試圖在劇中融入現代劇場精神與訓練手法,期能藉此挑戰自我並豐富表演的多樣性。 舞台的選擇捨棄傳統高台形式,利用實驗劇場黑盒子平台空間,拉近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觀眾、角色、演員之間進行最親密的對話空間。場景設計走向極簡風格,順應場地原貌切割出舞台與迴旋梯假後台區,僅以黑幕、窗櫺垂掛變化,並以賞金概念營造出胡撇仔的野台風貌,硬景則回歸最質樸的一桌二椅形式。服裝方面因應劇情需要,傳統戲服與現代服飾交錯出現,胡撇仔的服裝設計則揉合現代與傳統兩種風格,展現華麗高雅之感。 書面報告全文共分四章節,第一章為十年戲路,細數現實人生與舞台世界的交錯遊走,經歷「蘭陽時期」、「楊麗花時期」、「薪傳時期」、「北藝大時期」四個不同學習階段的演員成長紀錄。第二章《流轉》製作說明,包括製作緣起、《流轉》折仔戲的改編、導演、燈光、舞台、服裝造型、配樂的設計理念。第三章演出形式與風格說明,以及胡撇仔歌仔戲《玫瑰賊》的演出嘗試。第四章為《流轉》演出檢討與省思,包括角色創造與轉換,生旦之間的轉換,傳統戲與胡撇子歌仔戲的調適與轉換,演員的魅力,舞台十年的檢討與省思。

關鍵字

歌仔戲 專場 胡撇仔 流轉 玫瑰賊

並列摘要


並列關鍵字

參考文獻


曾永義《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1988。
ㄧ、專書
林茂賢編《福爾摩沙之美-台灣傳統戲劇風華》。台北:文建會,2000。
林鶴宜《臺灣歌仔戲》。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0。
邱坤良《野台高歌》。台北:皇冠,1980。

被引用紀錄


廖若涵(2012)。後殖民情境下的坎普美學與懷舊政治:分析黃香蓮獨角戲《羅密歐與茱麗葉》及金枝演社《羅密歐與茱麗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2.01367
陳幼馨(2009)。臺灣歌仔戲「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與階段性特質〔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9.02970

延伸閱讀


  • 王中振(2006)。〔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6.00008
  • 黃惠榮(2006)。〔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6.00102
  • 馮介元(2012)。〔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1903201314445557
  • 陳彥廷(2007)。〔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07.00009
  • 曾子龍(2007)。〔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45025